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雙手合掌 --- 一心
曲身五體投地 --- 皈命無慢心
雙手按地翻掌承接 --- 學習背塵合覺
雙手翻掌按地待起 --- 背塵合覺已融
曲身五體起身 --- 有為者亦若是
雙手合掌 --- 復還一心

一時有感 內容供參

三皈依後

皈依佛 --- 皈依已盡 生命誓要以真理為所指標 當生命的骨幹
皈依法 --- 皈依已盡 生命誓要以自己為病人般 無染飲正法藥
皈依僧 --- 皈依已盡 生命誓要以敬護清淨傳承 和合統理無礙

病了 苦了 更要以真理為皈依處 時時覺照 莫自亂陣腳
癒了 時時覺照 是否背著藥罐子?
樂了 是否警覺 樂是未來苦之因 而更加戒慎?!

無染飲正法藥 藥適合自己否? 多方的聞思修於不同的僧師 一切以真理為所指標 肯定了 就沒有二念的 乖乖的 無染飲正法藥



一時有感 內容供參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跟師李可老心得 廣東省中醫院 雒曉東

跟師李可老心得
廣東省中醫院 雒曉東

體會1:六經賅萬病之理
《傷寒論》六經體系是疾病共性規律的概括,以六經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萬病。
《金匱》則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該病的個性特點來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雖均屬辨證論治範疇,或均以辨證論治精神來論治疾病,但明傷寒六經之理,可達萬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內通於六經(臟腑經絡氣化),外應於六氣,萬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匱則重在一病一理,明於此而難例於彼,停留在經驗之水平。
故願大家以傷寒六經為經(核心),以雜病論治為緯,融會貫通,成一家之體。

體會2:論辨陰陽之綱領
一、辨五臟之陽虧陽衰要點
腎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氣短聲低
心 ―――心慌面白

二、辨陰陽之總體要點(舌脈神氣聲色便)
陽 陰
舌 舌紅苔黃干燥 舌淡苔白滑潤
脈 脈大有力 脈弱無力
神 有 無(但欲寐)
氣 亢奮 疲乏
聲 高亢 低弱
色 紅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三、坎離卦解
離卦寓心,真陰寓於中
坎卦寓腎,元陽潛於內
二者互為其根
人體合而觀之,一陰一陽而已;更以陰陽凝聚而觀之,一團元氣而已。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體會3:鄭氏理法特點
一、理論上:
沿襲內經傷寒之學術思想,
特重陽氣――元陽、真氣。
氣化六經――乃傷寒一部之真機!

二、診斷辨證上:
首辨陰陽!
重辨六經!
萬病總在陰陽之中!

三、論治上:
“但扶真陽,內外二邪皆能治”
“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
治療上但求回陽,扶陽,救陽…

四、用葯上:
承襲仲景六經用葯特點,
簡方重劑,大辛大熱,
四逆、理中類,重用附、姜、桂,
遵六經以治萬病,絕不拘於傷寒。

體會4:傷寒論――立法垂方之作
氣化二字,乃傷寒書一部之真機!
傷寒者,邪傷太陽寒水之經也,非獨為風寒所傷立論,邪犯太陽寒水之界,諸邪皆寒也,故太陽賅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皆有惡寒也;表陽被郁,太陽不開也。故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邪犯太陽,與太陽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陽之本也,客多從主,故諸邪皆寒也。
治之以開腠疏表,因勢利導之,以從太陽之開,麻桂峻劑為首選;體弱、氣虛、年老諸輩,宜助少陰之陽,少陰者,太陽陽氣之根源也,故麻、附、辛為常用之劑,六經一體也,六氣一氣也!
老父有不助小兒之理乎?
桑菊銀翹諸方,輕淺傷風之劑也。
和營衛,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竅不利之劑,太陽重證不可與也。即濕熱之邪重傷太陽,亦必麻桂荊防與麻附辛之類也。
“今人只知冬月為傷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傷寒,只要見得是太陽經證的面目,即是傷寒也。”

體會5:三陰論
少陰是三陰的基礎,為坎中一點真陽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陰陽虧,皆可補少陰;三陰陽衰,終要累及少陰。三陰濁陰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輩。另三陰為三陽之根,三陽不解者,久則入三陰,三陽不振者,即可助三陰之陽,附姜桂是也。
六氣之體,六經之體也。太陽氣虛,麻附細可也。即可治太少兩感證,又可治表虛證。太陰陽虧,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陰烏梅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陰經證,血分寒凝,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附子湯可也。

體會6:治陽氣陰血
仲景之論,陽氣陰血不分也。陽即是氣,血即是陰。附子大辛大熱,少陰之陽葯。回陽、救陽、扶陽不可缺也,缺則不力。干姜辛熱,太陰之陽葯,也回陽助陽,從后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輩從先后兩天著眼,互為資助,以炙甘草和諧之。故能起重疾沉痾,為回陽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脈、加豬膽汁皆變局也。然回陽救逆,起重疾沉痾,非重劑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溫再服。格陽者用通脈,戴陽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葯者,以熱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陽欲散者,加來復湯斂之。
陰欲脫者,加人參以救之。
昏迷竅閉者,加麝香以開之。
最佳之劑,莫過於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湯,挽垂絕之陽,救暴脫之陰,斂欲散之氣,仍欲重劑,可仿李老之劑重用法。
少陰陽氣實一身陽氣之根,六經陽虛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脈微矣。太陽陽虛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湯用之。少陽陽明皆多熱證。但三陰陽虛,皆可用之。太陰陽虛,輕則理中、建中,重則合四逆輩。厥陰陽虛,也用四逆,觀烏梅丸可知也。

體會7:三陽統於陽明,三陰統於太陰論
三陽統於陽明,胃氣不衰,邪斷不能入三陰也,陽明為三陰之屏障。陽明統於腸胃,居中屬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為諸臟腑有形之邪外出之徑也。太陽蓄血,有桃核承氣湯證,以陽明之府為出路也,少陽膽腑證,發熱而嘔,心下急,郁郁微煩,大柴胡湯或柴胡加芒硝湯證,皆以陽明為出路也。
邪犯三陽,均要累及陽明,太陽有鼻鳴干嘔,少陽心煩喜嘔,嘔而發熱,故太陽以姜棗和胃止嘔,少陽以姜夏和胃止嘔,故服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而解之。
太陰為后天之本,與陽明同為中氣,統“胃氣”,稟生之后,脾胃太陰之氣則為最重,先天之氣,非胃氣不能滋之,內經雲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傷寒也有除中死證。李東垣因之而創脾胃論,但仍以仲景為最。大小建中湯為太陰之輕劑,理中人參湯則為太陰之中劑,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稱建中之重劑。臨證宜時時固護中氣,急危重證則宜回陽救陽,但四逆湯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劑。總之,時時處處要顧護“胃氣”,陽明太陰為胃氣之本也。另外,陽明太陰屬於中焦,為坎離心腎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滯,宜溫而不宜寒,寒凝滯塞,水火不交,否結諸證生矣。

體會8:南人陽氣更虧論
北人南人孰之陽氣更虧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長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陽氣虛於外而實於內。多熱飲熱食,助內在之陽氣,故北人陽氣不易虧也。
南方天地所長養,天氣暑熱,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陽隨汗泄。常飲涼茶冰水,少食辛辣,陽氣多傷而少助,故南人陽氣更虧也。
因之,則南方更宜仲景之學,養生則宜時時處處顧護陽氣,治病則不忌大劑理中四逆,雖觀之稟賦較北人稍弱,但有故無殞則無殞也!至少姜附桂萸之用不應比北方少矣。

體會9:師列書單
奈跟師不能久也,遂向老師討教書單,師不易輕授,學生討矣。但不敢獨吞,遂公之與同道諸君共享。
一、鄭氏三書――傷寒之學諸家莫於倫擬。
二、陳修園醫書十三種――可師可法!
三、黃元御醫學全書――重在四聖懸樞!
四、趙獻可,醫貫――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雲1.傷寒論類方匯參2.雜病治療大法
六、朱丹溪,格致余論,反觀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醫宗金鑒
學問之道,讀書為要!李老之學,60%淑於內經仲景,未列者因應知之列也。

體會10:張仲景三陰本質
陰陽水火,共居一體,不可分也,但有多少偏頗,有陰無陽,謂之死陰;有陽無陰,謂之孤陽。
1.少陰是陽衰,三陰之極,最終均要累及少陰,故四逆湯,三陰皆可用也,治之回陽、助陽、救陽。
2.太陰是中焦寒濕,“太陰之上,濕氣治之”,胃氣之所在,后天之本也,五臟六腑皆所賴之以生,稟生之時,先天以生后天,稟生之后,先天皆賴后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賴。故仲景時時處處顧護胃氣。補中、健中、溫中、理中,皆一理也,程度不同而已。
3.厥陰病要在“陽散”,厥陰之上,風氣治之,風大則散也。疏泄太過之謂也,治之以斂之、鎮之、潛之、降之。
山萸、烏梅、五味以斂欲散之陽也,磁石、紫石英、龍牡、桂萸鎮之、潛之、降之也。

體會11:體悟仲景時時顧護胃氣
仲景稟《內經》“人以胃氣為本”之言,在六經用葯中處處皆能體現。
1.太陽――桂枝湯以姜棗和營衛。亦以姜棗和胃氣也,炙甘草和諸葯,亦和胃氣也。啜粥以滋胃氣,以助汗之源也。
2.陽明――白虎湯以粳米同煎以和胃氣也。
3.少陽――小柴胡湯之用姜棗參草皆助胃氣之劑。
4. 太陰――建中、理中之助中焦,強脾胃之正局也,為萬世不易之法,后世諸家皆稟之。
5. 少陰――炙草、干姜也溫中之劑也。
6. 厥陰――烏梅丸蒸之以五斗米下,特顧胃氣也。

體會12: 拾穗集
1.吳氏回陽飲
熟附子50-100-300 少陰之陽葯
干姜30-60 太陰之陽葯,以輔之助之
肉桂10-15 厥陰之陽葯,可以吳茱萸助之
炙甘草10-15
2. 砂仁、半夏――開中焦之痞氣 ,中焦乃天地氣交之所
3.細辛――交表里陰陽之氣(太陽之表和少陰之里)
麻附辛――主要是細辛的作用――交內外之陰陽
4.斂厥陰之氣――山萸、烏梅、五味子,氣血陰陽欲脫欲散者重用之。
5.小青龍湯以五味子――顧護衛氣
6.交心腎上下之水火――蔥白
引心之真陰下交於腎
啟少陰之陽上交於心
7.淡豉――和胃而宣胸膈之郁,勿以輕而忽之。
8.炙甘草(四逆湯中)―――伏少陰之火―――護火之神劑也!
9.清震湯―――治暑濕頭重不解者。
蒼術100 昇麻60 荷葉30(后入)
麻附辛+四逆湯+清震湯
治頭重不解者。

體會13:附子、理中、四逆可助六經之陽
六經陽氣虧者,皆可加附子,皆可加四逆湯以助之,六經本是一經,六氣乃是一氣,皆人體坎中陽氣也。
一、桂枝甘草湯治心陽虛心悸證,不愈者或較重者,可加炮附子,或四逆,或理中湯。桂枝甘草湯助心陽,四逆、附子、理中類可助之。可與桂枝附子甘草湯、桂枝去芍葯加附子湯互參。
二、甘草干姜湯可治虛寒肺萎,可治多涎,可治少陰咽痛,甚者可加附子以助之,合而成四逆也。
三、麻黃甘草湯可治水,開腠發汗,若陽虛者,可加附子,或麻附辛湯,或麻附草湯。
四、附子甘草湯可治陽虛畏寒,甚者加干姜,以成四逆湯也。
五、吳茱萸湯治厥陰臟寒犯胃證,若劇者,可加附子或加四逆或理中類以治之。
六、當歸四逆湯以治厥陰經證,不愈者加吳茱萸、附子、生姜以助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湯加……。六經陽衰皆可加附子、理中、四逆,以上可證之。
七、五苓散證若不愈者,可加四逆或加附子以助之,效佳。

體會14:論梔子豉湯系列方
1.梔子豉湯
梔子―――清熱(郁熱)
豆豉―――宣表
合用清宣胸膈郁熱,除心煩―――從太陽而出也
2.梔子枳實湯――傷寒差后勞復食復者
胸膈郁熱――梔子
痞滿食滯――枳實
3.梔子干姜湯
兼脾氣虛寒――便溏者――加干姜
4.梔子厚朴湯
心煩腹滿,臥起不安
枳實――消痞(滯塞)
厚朴――除滿(脹)

體會15:三陽病機,重在經氣轉輸失常――失開、失樞、失闔
1. 天之大寶唯此一丸紅日!
人之大寶唯此一息真陽!
2.人之一身,凡陽氣不到即是病。
3.救治陽氣,治病之總則。
4.三陽病機――重在開闔樞失用!
⑴太陽――失開!故治療太陽經病重在開腠疏表
⑵少陽――失樞!故治療重在樞三焦之氣液,通暢上下內外,服小柴胡湯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而解也”。
⑶陽明――失闔!――失於通降!三陽統於陽明,六府以通為順!六府皆借陽明為出路!
白虎、承氣皆為闔劑,潛鎮陽氣,通降六府也。

體會16:三陰病機
第一個問題:重在本氣失化――濕盛!熱少!風大!
⑴少陰病機―――陽衰――熱少――四逆輩
⑵太陰病機―――陰寒――濕盛――理中類
⑶厥陰病機―――風大或風小――氣散或氣閉(疏泄太過或不及)
經證―――當歸四逆湯;
臟證―――烏梅丸加減。
三陰乃陰盛之地,更以陽氣為用,但人之真陽乃一陽生於二陰之中,陽本不足,陰盛陽虧皆和朱丹溪相反。三陰病機重在本氣失化,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乃坎中一點真陽。坎陽乃命火也,為一身之生機所在,故少陰病機重在陽氣衰虛。

第二個問題:1.少陰失樞。2.太陰失開。3.厥陰失闔(氣散)。
陰陽本為一體,陰中有陽,陽中存陰,從生理上看,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熱氣即元陽也。人之元陽,先天本已不足,后天則更虧易損。故人身之陽有虧而無滿。人身之病皆陽氣為病也,陽氣一處不在,則一處即病,陽氣一處有虧,則一處陰凝,多寒濕並至也。故陽氣乃人生之本。但陽氣易溫不宜補,溫則陽氣通達,補則陽氣凝滯。人之一身陽氣本為一體,乃一氣流行也。少陰病則陽衰陽虧,太陰病則濕阻飲停,厥陰病則風氣不治,多散漫也,故可以烏梅、山萸、五味收之。
李老破格救心湯乃三陰並治之劑,附子以救少陰之陽,干姜以救太陰之陽,除太陰之濕,亦陽盛而濕化也;山茱萸、龍牡等以斂厥陰欲散之氣。
厥陰主要是風氣失治,疏泄失常。風大氣散――來復湯。風小氣郁――四逆散。
三陰病機,總括概之,也可以曰:
陽衰――少陰病機是熱少
寒濕――太陰主要是濕盛
寒凝――厥陰主要是風大或氣厥
此皆以本氣病為主。
六氣本為一氣,六經本為一體。乃真陽氤氳其間,子時發於少陰,出於三陽,故少陰陽旺則一身陽氣皆旺,少陰為一身陽氣之樞也。三陰陽氣皆以賴之,但少陰陽氣欲賴太陰陽明之胃氣以滋之,欲賴厥陰風氣以疏之,少陰陽衰則六經陽衰,皆可用附子以助之。厥陰風氣不疏則陽氣滯塞,血脈不行,在經則陰寒凝滯。當歸四逆湯之類證發也。
三陰之寒凝皆賴厥陰以疏之。臟寒凝滯則賴通脈四逆加吳茱萸、桂心以溫之。少陰厥陰同病,陽衰欲散。則一身之氣血陰陽皆欲亡。故賴厥陰以收之。在大劑四逆湯基礎上,加用烏梅、山茱萸之類。
來復湯乃收厥陰之峻劑也。收厥陰者乃收厥陰之風,使陽氣不得散也。疏厥陰乃疏陽氣之滯,故陽氣不凝也。
太陰乃陽氣之助,先天之陽氣,非胃氣不能滋之。故四逆湯干姜之溫中。太陰少陰合病則四逆、理中合用,附子理中是也。三陰本為一體,三陰合病,則四逆、理中、桂萸同用。四逆,救其陽也,理中救其中也,桂萸治其風也,非重劑救陽不可。
熟附片30-100-200
干姜30-60-120
炙甘草30-60-120
桂心或油桂3-10-20
回陽之劑也
重在挽垂絕之陽!
其液欲脫者 ,加人參以救暴脫之陰!
陽氣欲散者,加山萸、烏梅、三石以斂欲散之氣!

體會17:歸來兮,中醫之魂!
近日,師李可老近半月,感悟彼多,激情奔涌,思復仲景之道!
仲景為醫聖!
傷寒論乃中醫之魂!
感目今之狀,中醫無魂,故作文以挽之。
第一、要回歸仲景之六經辨證,六經乃仲景之魂也。仲景之理法也。
第二、要回歸仲景之葯量,非仲景之葯量,難起重疾沉痾也。
仲景之方葯理法,中醫之瑰寶也。六經內通於五臟,外應於六氣,是站在天地人這一層面上的中醫整體觀的具體體現。六經本於陰陽,根於太極,實天地氤氳之一氣所化。無極――太極(太極圖乃陰陽之模型)――陰陽――四象――八卦。
明六經才得知天地氣化之理!
明六經才得以仲景方葯之用!
六經是中醫的時空宇宙,六經是中醫的相對論。
仲景是中醫之聖,六經乃中醫之魂,不可不知也。不通六經氣化,仲景之方成經驗之方,乃是“死方”。不明六經氣化,仲景之葯乃是對症之葯,乃是“死葯”。六經氣化乃傷寒論一書之靈魂!
同道諸君,不可不知也。
幾多中醫已成西醫,幾多中葯已成西葯,同道諸君可鑒矣。此中醫之悲哀,亦仲景之悲哀。
不通六經氣化,不可以用仲景方。不通六經氣化,不可用李可方。無有駕照,不得駕車!
六經氣化,乃天地之氣化,客主加臨,司天在泉...
六經氣化,乃標本中氣及其從化,開闔樞及六經氣血多少、陰陽盛微之理。
挽兮,中醫之魂!
歸兮,中醫之魂!
挽之之道――
朝有讀經之聲!
晝有據經之診!
夕有歧黃之辨!
於玆,朝夕勵練,幾番春風夏雨,大中醫之氛圍可創矣!“中醫學術站在前沿可望矣!”

體會18:大疾沉痾,師法仲景原因
一、仲景之方乃千錘百煉之“經方”,指征明確,療效卓著,淵源悠遠。多經千錘百煉而成。
二、仲景之方,多為小方重劑,小方則減少相互牽掣,重劑則療效卓著。中醫之葯,量效關系肯定,多呈正相關也。麻黃少則4兩,多則六兩,大黃少則2-4兩,多則六兩。
三、仲景之方,多用葯峻烈,青龍白虎、承氣玄武、四逆理中、麻桂辛夏,大多用葯皆威猛如虎,用之得當,效如桴鼓。硝黃巴豆,麻桂姜附之效,路人皆知。
石膏用至一斤,吳茱萸、半夏用至兩昇,細辛常用3兩,烏頭多則五枚,柴胡用到半斤,生地用到一斤。酸棗仁用2昇,今確切考之,東漢一兩乃今之13.92g,一昇約合200ml,目今用量上少有望仲景之項背者,經方之效差乃經方之量差矣,回歸仲景,時不我待!

體會19:論仲景華佗之學
分證體系 張仲景六經 華佗五臟
總綱 先分陰陽,總體把握 先分五臟,分列把握
要目 舌脈神氣聲色便 心肝脾肺腎
論理 以六經六氣,標本開闔 以五行生克,分別羅列
特點 從整體上把握更易抓住要害。五藏分別羅列,容易導致迷惑。
理念 陰陽一體,重視陽氣。
治療方法:
重在調節開闔樞,標本從化,據於理而明於法 五臟補潟,補氣血陰陽,治本臟或隔治之。
總的原則:
1.調開闔樞;2.補陽;3.除濕;4.疏泄(風氣治之) 1.補某一臟腑的氣血陰陽;2.潟其邪氣

二者均以人體生理為基礎來治療疾病, 但張失要在調六經,張氏更具整體性, 華氏主要在調五臟,華氏局限性較大。
方葯特點:
太陽:麻桂;陽明白虎承氣;少陽大小柴胡;太陰理中;少陰四逆;厥陰烏梅吳茱萸。 潟心湯、補心湯、溫脾湯、補肝湯。

體會20:靈樞經脈篇有感
是動――臟腑之證――本經自病(包括本經臟腑)
所生――經絡之病――他經傳來(包括他經諸證)
五臟氣絕證: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不振)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筋急引舌於卵
六府主所生病:
手陽明大腸―――主津液之所生病
手太陽小腸―――主液之所生病
手少陽三焦―――主氣之所生病
足太陽膀胱―――主筋之所生病
足少陽膽經―――主骨之所生病
足陽明胃經―――主血之所生病

體會21:人迎寸口辨
1.左為人迎,以候外感
右為寸口,以候內傷
2.氣口
五臟屬陰,以寸口候五臟陽氣盛衰,寸口盛則陽氣盛,寸口衰則陽氣衰,與人迎相比較,三陰經病,主候寸口。
人迎 = 寸口
手太陰肺 < 3 盛
> 虛
手少陰心 < 2 盛
> 虛
足太陰脾 < 3 實
> 虛
足少陰腎 < 2

足厥陰肝 < 1

手厥陰心包 < 1

3.人迎
六腑屬陽,以人迎候六腑強弱。人迎盛則陽氣盛,人迎衰則陽氣衰,或三陽經病,主要候人迎。
陽經 人迎 寸口
足太陽膀胱 2 > 盛
< 衰
手太陽小腸 2 > 盛
< 衰
足陽明胃 3 > 盛
< 衰
手陽明大腸 3 > 盛
< 衰
足少陽膽 1 > 盛
< 衰
手少陽三焦 1 > 盛
< 衰
三陽之樞機:
1.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
2.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萎疾起矣。
3.樞折--則骨搖而不安於地也。
三陰之樞機:
1.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而膈洞。
2.闔折--則氣絕而喜悲。
3.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
可以明確,仲景六經,十二經,或仲景所說的經脈,已臟腑而活也,已或仲景或可疏也。

體會22:六經之終,十二經之所終也
1.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魄汗乃出,出則死矣。
2.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
3.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4.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也。
5.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嘔則逆...
6.厥陰終者,中熱咽干,善尿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也。
曆代以來,重視五行遠勝過重視六經,中醫界以五臟五行獨攬天下!仲景方葯仍用而六經之道已晦矣!仲景之道晦,乃舍本逐末,是廢理而存方。廢理而葯,仲景之悲,中醫之悲也。
回歸仲景,回歸六經!

體會23:人身一小宇宙
人類是先認識外界然后才認識自身的,而且認識自身的難度更大,人們為了生存,首先要生產和生活,就應該順應自然的氣候變化,寒暑風雨是我們始祖最早認識的對象,陰陽、五行,把這些認識的思想方法拿來認識人體。
取類比像的方法
自然界有陰陽――人體亦有陰陽
自然界六氣―――人體亦有六氣(六經)
自然界五行―――人體亦有五行(五臟)
六氣六經―――張仲景―――傷寒論
五臟五行―――華佗―――中藏經

體會體會24:談辨證論治之難
中醫治病,有兩難之境。
辨證,一難也,辨證難在何處?
1.是陰證還是陽證?可以從辨證大要來考察――舌脈神氣聲色便也。
2.真證還是假證?縱觀20余年之經曆,臨床假症頗多,水極似火,陰極似陽,處處可見假證!陽虛可見面赤如妝,可見咽部化膿,可見舌紅無苔,可見脈數、脈實,可見便結尿赤,甚者可見高熱不退。皆假象也,不識假像,葯必增病,辨假之難,難於上青天!
前提:
1.人身一切,陽氣一處不到便是病。
2.陽虛者十之八九,陰虛者百無一見。
3.寒濕證十之八九。
二、論治,二難也
西醫重在診斷,診斷一旦明確,即可據可查之現成治療方案,中醫違矣,即使辨證明確,遣方用葯仍難矣。
同是氣血虧,是用八珍還是歸脾?
同是陽衰,是用四逆還是通脈?
同是四逆,是用仲景原方還是后世法?
用量之差,天淵之別也,療效之差,亦天淵也。即使是同一病證,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時刻,不同的醫生,即或是高明之醫,方葯肯定也大不同也。千人千方,萬人萬方,一人一方!后學諸君,有何可師可法?
論治之難,難於上青天。
醫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體會25:論三焦之陽
三焦者,人體一身之膜膈也,主通行三氣(元氣、谷氣、清氣),乃氣化之樞紐,乃人身最關要之大腑也。
三焦之陽,上焦以心肺統之,中焦以脾胃統之,下焦以肝腎統之。雖言三焦,其實一焦而已。其氣化相呼應。上焦陽衰,心肺之陽衰也。不能統攝在上之津液也,故清涕不止,咳嗽不休可治之。姜桂加麻附辛可也。中焦陽虛,脾胃之陽衰也。中焦者上下陽氣交通之樞紐也。中焦陽衰則寒濕水飲痞膈之證作矣。上之真陰不能下降,下之命火不能上交於心。陰陽不交,心腎不交也。故鄭氏理中湯最佳。理中溫中焦之陽,法夏去其濕濁水飲,西砂辛香宣通中焦之滯塞也。下焦之陽衰,乃真火不足也。不能統下焦之關竅精血,遺尿、滑精、帶下、二便不禁,諸症作矣。
四逆湯類回陽救逆可也。
三焦乃是一焦,三陰乃是一陰。六氣乃是一氣,其陽衰甚則皆可於先后兩天著眼,以四逆、理中、回陽以救之、助之、挽之。沒有天地一統的思想,不可以為醫也。

體會26:六經用葯之理
內經、仲景皆首重陽氣,陽氣者元氣也,真氣也,生氣也。六經本為一經,六氣本為一氣,三焦本為一焦,皆坎中真陽流行其間也。
陽氣為一身之本,只求陽氣充裕流暢,則萬病不生,故四逆、理中、桂萸為常備之葯。三陰病多陽氣衰,皆以少陰陽氣為其根本,故三陰病多合病,並病,故三陰陽葯多合而用之,回陽飲(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為三陰並治萬全之劑。但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故太陰要兼治其濕,苓夏為常用之品。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多寒凝、血氣凝或陽氣凝滯或陽氣散亂。可以當歸四逆或烏梅丸,來復湯之類增損以治之。
三陽經病多以開闔樞之經氣轉輸失常為主,故治以疏表開腠,清涼開泄為主,太陽重在疏表以開之,少陽則重在轉輸三焦之氣液,陽明以清下為主,以助其闔。麻桂柴芩、白虎承氣為其正局。三陽在經之邪,必以太陽為出路,故三陽經證皆要疏表,三陽腑證必以陽明為出路。故太陽有桃核抵擋,少陽有大黃芒硝。正局乃陽明三承氣也。
六經本為一體,乃一氣流行其間。六經之陽衰,四逆類皆可加減用之。如太陽之桂枝加附子湯,太少兩感之麻附細辛湯,即使胃寒、膽寒、三焦之寒證,皆可加減用之。三陰重證,無論何經,吳氏回陽飲均為正劑,以奠其基。
總之,陽氣為一身之本,無論何處,無論何病皆陽氣之病,六經無論何經,五臟無論何臟,皆要調其陽氣,治其陽氣。陽氣旺則人旺,陽氣衰則人衰,陽氣亡則人亡。陽氣旺則陰寒不凝,水飲不生,血氣流通萬病不生!

體會27:萬病皆要首分陰陽
經雲,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陰陽不惑,治之不至於大錯也。傷寒以陰陽統六經,萬世之法備矣。與陰陽相比,五行乃末節也。
治病先明陰陽綱領,以六經為緯,分清三陰三陽,在臟在腑,陰陽之氣何盛何衰。經氣開闔樞轉何乖,標本中之三氣何化何從,循經,過經,合病,並病,越經,兩感何如,黎清陰陽之綱,尋出六經之結,得病之真情,乃敢問治。
治氣者,循六經之大法而治,三陽經重在順其開闔樞轉之情,因勢而利導之,重在除邪。三陰者務要察清標本之變,中氣之化,合病並病。少陰之上,熱氣治之,熱氣乃少陰坎中真陽也。故少陰以陽衰為正局,少陰之陽即一身之陽,故三陰陽衰,皆及少陰,少陰陽衰,即一身之陽衰矣!故太陽有麻、附、細,有桂加附,以少陰助太陽也。太陰有四逆輩,厥陰烏梅丸有附姜椒桂,以四逆助三陰也。治病必以六經之正局為綱,以六經之宗法為變,仲景之心明矣。
不可習用經方,隨意增減,不循六經之理,昧於仲景之心,不記經方比例劑量,醫之道危矣!

體會28:運用經方的三個境界
一、方症相應境界――我誦六經
謹記仲景條文,方症相符者用之,不通六經,不問理法,以症候群與方葯相應,以常規劑量,隨意用之,不行加減或隨症加減,此第一境界。是應用仲景經方的最低境界,也是應用仲景經方的最起碼境界,此境界不能達到,則屬於境界之外,不可以運用經方,慎之!(日本人境界。)
一、六經方證相應境界
明六經之布局,通六經之理法,以六經開闔樞、標本中氣、陰陽盛微之理而用方,辨證無乖六經之理,用葯謹守煎服、消息、禁忌之法,明葯性葯毒,知服葯幾劑可以相應,無違於大毒、常毒、小毒、無毒、食養之道。知麻桂之表實表虛,明少陰之格陽戴陽,可通少陽少陰二樞,厥陰陽明從中之化,知六經乃一氣貫之,真陽乃立命之本。
二、神游於六經之外
通天地之變,察古今之化,與六經氣化相應,乃天地人,時空宇,與仲景六經――神游之境,神游則無方!無定法,無定方。精通中國文化,融儒道佛於一體,其大無外,但循天地之理,無代化!無伐時!以天地之子自居。其小無內,明六經氣化之理,洞晰解剖生理,細胞基因之學。神游於仲景六經之外,可創新法,可立新方,劑量方葯應時應人應地而變。知醫易之同源。知易乃盡天地之理,醫者以意合陰陽消長之機。

體會29:大疾沉痾,陽衰已回,調養善后
第一步:大疾沉痾,陽衰欲脫,服四逆類回陽之后,脈漸緩和,必須改用附子理中湯以陰中求陽,先后天並治,元氣元精並補。
第二步:病勢已穩定,陰寒之邪大勢已去,以扶正化瘀為主。以培元固本散加減。
在五味培元固本散基礎上加減,
有肝風,有痛,有凝結積聚之症加止痙散。
有肺腎兩虛,喘咳欲脫加蛤蚧、沉香。
有頑疾死血,攻之不去者,加甲麝、水土。
第三步:大病初愈,陽氣未固,養生三忌。
1、絕對杜絕房事,以護坎中真陽。
2、心情愉悅,以使氣機調暢。
3、杜絕生冷粘膩,以防損傷陽氣。
4、慎起居,順四時以養生氣。
5、大疾沉痾,不遵戒者不治!!!

體會30:中醫立法,切矣!
仲景為醫聖,仲景之理法方葯曆千年而不衰,但仲景方葯之量晦矣!目前國內仲景方葯之劑大多在原方用量的1/3---1/5,甚至1/10,即使辨證用方精確,望之效亦難矣。或全然無效,或1/3---1/5,甚至1/10之效。故經方之道晦矣。仲景之名侮矣。看如今之國家葯典,各種教材,大家之作,其仲景之用量也不過如此。有回歸仲景之量者,如李可,如吳佩衡,如盧崇漢等,其效著矣!但峻毒之葯近十倍於葯典之劑量,豈非法之徒乎!仲景如若在世,亦非法之徒乎!醫聖已是罪人,吾輩何敢望其前途!
衰矣!目今中醫執業環境之慘淡。
仲景仍是醫聖,仲景之量明矣。
起大疾沉痾,仲景之方甚效!
不以仲景之量為法,其方葯之效難矣。
以葯典之量為法,仲聖已是罪人!
故吾儕乃罪人之徒孫乎?
回歸仲景之量,仲景才可洗雪!
回歸仲景之量,才可免囹圄之憂!

體會31:治病之法要在四辨四定
一、四辨:
1、辨病:外感、內傷
2、辨證:首辨虛實
正氣虛――五臟六府、氣血陰陽
邪氣實――寒暑燥濕風火
3、辨症:嘔吐、呃逆、頭痛、咳嗽
4、辨因:內、外、不內外
二、四定
1、定位:臟腑經絡、五體九竅、四肢百骸
2、定性:風寒暑濕燥火,痰飲瘀血積毒
3、定向:六經、衛氣營血、三焦,順傳、逆傳、越經、直中、合病、並病
4、定量:三陰三陽,氣血多少,陰陽盛微
三、辨析系統(怎樣認識)
總括――八綱、六因、六經
外感――六經、衛氣營血、三焦
內傷――臟腑經絡、氣血津精液

體會32:病機十九條的意義――創建了定性定位診斷模式
一、定位――五臟、上下
二、定性――風寒暑濕燥火
三、特點――開列了定性定位診斷先河
四、不足――定位定性分列,無有融合

體會33:假象之症,十之八九
凡病幾乎均有假象,或假於舌,或假於脈,或假於症,或假於上,或假於下。凡假者眾,實吾儕之難料,辨假者,醫之難矣!初學者惑,即有識之醫,不惑者寡,或惑於一時,醫之難免,或惑於一世,害人者眾,“不死於病而死於醫者”即是此類。
惑於舌者,陽衰而見紅舌,剝舌、光舌,陽氣外泄也。惑於脈者,氣虛而有盛候。但弦、但代、但毛、但鉤,無胃者也。惑於上者,面赤如妝,惑於外者,陽衰而身反熱也,格陽戴陽之類也。
世之俗醫,惑於假者多矣。
辨假之法,猶悟空有火眼金睛,授之要害,務請牢記:
一、要在陰陽總綱上把握,勿在五行細節上糾纏。
二、七綱上定陰陽:舌脈神氣聲色便。
三、仍惑者,以小劑試之!



轉貼自 Google 網上論壇的「正統中醫@台灣」群組。Email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key tags

医学
請求記号
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粿
團購
新疆餅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無量悲願徧灑十方-寬如法師專訪(上)

程仲康/採編‧攝影

  隱身於台北市京華城百貨旁,一幢打通兩間屋子的簡樸道場,沒有雄偉大殿與華麗裝潢,只簡單擺置了一些蒲團,供信眾們共修大悲咒。大悲咒水功德會,就在這個地方,六年多來默默布施了無數箱大悲咒水,救濟無數生命。堆積如山的大悲咒水
放大ZOOM

堆積如山的大悲咒水
  一進門看到堆積如山的大悲咒水,記者不免直覺地請教法師,這麼多大悲咒水,要多久布施完?大悲咒水功德會主持人寬如法師溫和地笑說:「不用一個月!」一個月要兩千多箱大悲咒水四處布施,六年下來,法師的慈悲已經?灑了無數六道有情眾生!
 
  光是運費每個月就要五萬多!原則上只要申請,功德會就會寄送結緣,但發心者始終都比不上功德會資金的支出。「我們能力範圍內都儘量提供,如果量太大,我們也希望請用人能夠隨喜因緣。」法師語重心長地說。
 
  有些人會直接問一箱多少錢?寬如法師總是開示說:「金錢要怎麼衡量它的價值,起心動念才是重點,要發心建立更多善緣、發心救人,才會有好的因緣果報。」寬如法師慈悲,無我利他,不忍見眾生慳貪,總是希望能讓大家喝一些大悲咒水,去除一點貪嗔痴。
 
不計代價,廣修布施
  六年來,法師身邊也曾有人提議,就訂出一個成本價吧!寬如法師總是以菩薩的慈悲感應來教化:「我們要成為社會的清流,要給願意發心的人有機會來此種福田。」有些人真的無法負擔這些費用,如果不發這種菩提心,怎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來聽聞佛法、結善緣,得到利益?法師更進一步開示:「我們是灑大網,將眾生都撈起來成佛,希望能藉由 大悲咒水來結佛緣,種下善因種子,現世即來學佛,早日離苦得樂。」
 
  大悲咒水轉化過程十分繁複,主要是經由法師帶領信眾共修持誦《大悲心陀羅尼經》及《大悲咒》法本,並祈請本師釋迦摩尼佛與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以功德智慧願力加持,再歷經前後數十小時的共修誦經後,才將天然礦泉水轉化為可以利益眾生的大悲咒水。
 
  大悲咒水功德會成立至今已六年餘,六年來正面評價多於負面詆毀。寬如法法師回憶起這段歷程,心裡仍是無盡感念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起辦大悲咒水功德會,是體悟到生命的無常與業力的恐怖,絕對不能讓生命白白流逝!」這所有勝業的緣起,都是觀世音菩薩示現以比丘相,送給法師一本《大悲咒》。
 
一切緣起,觀世音菩薩慈悲示現
  民國八十二年,法師擔任工程顧問,兼任獅子會會長,經濟狀況非常好,正值人生巔峰期,但卻樹大招風遭人忌,惹來許多風雨。「當時不懂得結善緣啊!不懂得布施,否則那時候很有錢來做功德就更方便了,所以大家要及時行善啊!」法師微笑著開示記者。

  陷入困境的寬如法師,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問題,於是就每天跪在陽台,祈求觀世音菩薩慈悲指引。一個月過去沒有任何回應,突然某個風雨交加的凌晨,有位比丘師父來急敲家門。當時沒學佛的寬如法師,並不認識任何師父,便錯愕地問:「請問師父找誰,我不認識您啊!」師父回:「我認識妳啊,是妳要我快來指引妳的呀!」法師驚喜莫名,顫顫地問:「請問師父您法號?從哪來的?」師父答:「我沒有法號,叫我師父就可以了!」
 
  寬如法師當下便明白,眼前這位師父就是觀世音菩薩變現化身,但卻驚喜過度而言語無度。比丘師父從僧袍裡拿出一本《大悲咒》,說:「以後你有什麼困難可以告訴我,我會幫助你,而你的問題就是要多讀這本《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法師虔敬地接下這本《大悲咒》,並發願將要廣為流傳。師父滿懷喜悅地告別:「下次我再送妳小本隨身版《大悲咒》!記住要將遇到我的事蹟,印在《大悲咒》後面,廣為流傳,而日後妳更要持大悲咒水救人!」這就是大悲咒水功德會最初的緣起。
 
觀心無常,放下罣礙
  自從觀音菩薩示現後,寬如法師就開始學佛。一次法會中聽到觀心無常,就頓悟了人際關係的罣礙,都是由於我們彼此計較誰付出得多,於是決心放下一切。「當我明白這個事理,也就心開意解,不再執著,所以聽聞佛法,對於我們知見上的建立,非常重要!」
 
  民國八十七年,法師萬緣放下、落盡繁華,來到南台灣鄉下,築了一個小佛堂,虔心讀經學佛。直到九十一年,法師才真正體會生命的無常。
 
  當時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永平法師率團參訪日、韓古剎,一行人到日本淺草觀音寺求籤。詎料寬如法師竟抽到下下籤:『佳人一炷香!』於是想起九年前觀世音菩薩的教誨,便立誓要好好善用餘生,以大悲咒水來利益眾生。
 
  我對於音聲的願力,願我的持咒說法念佛的音聲,都能夠盡虛空、徧法界,一切如來與我同音、一切眾生與我同音,聽聞的眾生都能業障消除,往生極樂淨土,究竟成佛。

寬如法師弘願



轉貼自 http://ncw4.web66.com.tw/web/UPT?UPID=27151

大悲咒水功德會結緣

台北市八德路4段204巷6弄2號(京華城旁巷弄)     
(02)27635120 0936327266                                  
每星期二、三、四15:00~21:00共修加持,星期四18:00歡迎前來齊享晚餐共修持咒,搬水上車寄送全省,普結勝緣廣作功德。

台北市民江天鳳,民國82年因工作績效優異,表現卓越,無奈樹大招風惹同事憎妒猜忌。天性敦厚卻無端受此空穴來風,身陷愁惱憂苦不能自已。孤立無援下投訴無門,僅憑幼年家祀觀世音菩薩之印象,依仗菩薩大慈大悲,傾吐苦水以紓愁懷。更每日清晨於陽台跪拜焚香,祈求觀世音菩薩作苦海之慈航,懇禱菩薩不藉託夢而現身救苦救難。

如斯持續月餘,忽於某日凌晨三點多,叩門聲緊迫作響,天鳳應門赫見一素昧平生之比丘,時大雨滂沱傾盆洩下,袈裟竟毫無濡濕。天鳳驚問:「師父找誰啊?我不認識你耶。」比丘答:「我認識你啊。」天鳳好奇再問:「請問師父怎麼稱呼?又是誰叫您來的啊?」比丘答:「是你要我趕快來的啊,我沒有法號,叫我師父就可以了。」天鳳此刻了然於胸,眼前比丘必是觀世音菩薩變現度化,當下內心無比雀躍歡喜,詎料興奮過度,竟已驟忘懇求菩薩指引之迷津。比丘再言:「以後你有什麼困難,跟我說,我會幫你的。

目前你的問題只需要多念這本大悲咒,就可以得到解決了。」天鳳備極恭敬雙手承接,發願廣為流傳獲贈之大悲咒。比丘笑逐顏開喜作結語:「很好,下次再送你小本的可以放口袋,記得要把你遇到我的事蹟印在大悲咒後面,讓世人知道,日後能持大悲咒水救人。」

成立本會之契機,乃因天鳳遊歷日本,憩於金龍山淺草觀音寺,偕行友人禮拜求籤,求者莫不同表神準靈驗,獨天鳳未敢告人也。蓋其求獲大凶之下下籤,讖語卜其不久當「佳人一炷香」。天鳳驚魂甫定,虞慮縈懷致無心遊樂而返國。感無常襲奪,何不惜取有用之身造福社稷,了此餘生祈往善道耶?遂突發奇想自購礦泉水,於佛前誦念大悲咒逾十小時,懇切勸請有緣者飲服此大悲咒水。感於盛情飲者有之,珍稀感謝飲者有之,無不重症轉輕、小病化無。感應迴響日漸普傳,佳評如潮索求不絕,至今遍施全省寺廟、醫院、養老院、智殘障機構,廣贈十方竟不覺已越破生死大限哉!

天鳳一心普願得飲者祛邪增善、滅罪消障、離苦得樂、契入佛道,卻遲遲未曾履行比丘諄付之諭示。迄經修證不凡之異人轉告「菩薩說你怎麼還沒把祂交待的事完成呢?」,天鳳方始印贈載錄菩薩示現事蹟之大悲咒流通結緣。大悲咒水全省需求量或增或減,蒙觀世音菩薩權巧方便,每月均有適宜資金從十方湧注,無需憂慮供不應求,誠為感應道交難思議也。天鳳願力弘遠,妙相莊嚴宛似菩薩慈眉善目,雙親、夫婿亦忘我投入樂此不疲,堪為龍天聖眾普護持也。凡我僧俗弟子、志士仁人皆當勉力襄助,樂與為善。

PS生病還是先看醫生 大悲咒水是慈悲助緣

我有在台北車站拿到過結緣的大悲咒水 是封裝的礦泉水瓶(很進步巴) 我並沒有病痛 只是喝了心情好當晚也睡得很好 白天的壞心情一掃而空 所以推薦給大家
網友 dannes 的回覆


我想想.............印象中只有台北耶~~下列兩個近台北車站的點有看過大悲咒水結緣


大悲咒水功德會
想讓持大悲咒發揮最大功德嗎?到這邊共修大悲咒(或是做完課後迴向給「大悲咒水功德會的大悲咒水」)→加持會場的大悲水→讓大悲咒水功德會將您的持咒功德分贈出去加乘,免費利益無量有情!地址:北市八德路四段204巷6弄2號。江天鳳小姐,2763-5120,0936-327-266。星期四17:00~18:00極缺貨車寄送之搬運人手,歡迎前來普結勝緣廣作功德。


轉貼自http://tw.myblog.yahoo.com/lucky7-star/article?mid=1458&prev=1583&next=1454&l=f&fid=20



可參考此文
無量悲願徧灑十方-寬如法師專訪(上)
http://ncw4.web66.com.tw/web/UPT?UPID=27151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金沸草散治久咳,效驗稱奇

金沸草散治久咳,效驗稱奇
陳修園《醫學從眾錄》雲:咳嗽“輕則六安煎,重則金沸草散。”四川樂山名醫江爾遜數十年用以治咳,毋論新久,遑論表裏寒熱虛實,恒喜用此方化裁,有的患者咳嗽纏綿2——3月,遍用中西藥乏效,往往服此湯數帖而愈。本人效仿用於臨床,效驗稱奇。加減運用方法如下:
1 風寒咳嗽,不論久暫,可直接用本方,如喉癢咳痰不爽,似燥咳而實非,加桔梗;
2風熱咳嗽,去荊芥、前胡,合貝母瓜蔞散;
3兼喘,合三拗湯;
4痰壅氣促,上盛下虛,去荊芥、前胡,合蘇子降氣湯;
5咳嗽日久,無明顯外證,合止嗽散;
5脾胃虛弱,合五位異功散。

風熱咳嗽,去荊芥、前胡,合貝母瓜蔞散,效果令人滿意,一試便知。

完善一下

方劑名稱: 貝母瓜蔞散
藥物組成: 貝母一錢五分(4.5g) 瓜蔞一錢(3g)花粉 茯苓 橘紅 桔梗 各八分(各2.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咳嗽嗆急,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乾燥哽痛,苔白而幹。
【方名】三拗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甘草不炙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30克)
【功效】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方劑名稱:蘇子降氣湯
【出典】 和劑局方
【組成】 紫蘇子、半夏、前胡、厚樸、陳皮、甘草、當歸、生薑、大棗、桂枝
【功能】 降氣疏壅,引火歸元,袪痰止咳。
主治】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短氣、胸膈痞悶、咽喉不利,或腰痛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

方劑名稱:止嗽散
藥物:桔梗(炒) 荊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甘草 (炒)十二兩 陳皮(水洗去白)一斤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9克,食後,臨臥時開水調服,初感風寒者,用生薑湯調下。
功效:調肺下氣,止嗽化痰。
適應症:諸般咳嗽,不論新久。

方劑名稱: 五位異功散
[組成藥物]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生薑、大棗。
[主治效能] 小兒病後衰弱,元氣未足,食欲不振。


金沸草散(除痰之劑)
   總 結:傷風欬嗽  
編 號:007  
組 成:旋覆花、前胡、細辛、荊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 治:治肺經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 減:
(1)如滿悶,加枳殼、桔梗。  
(2)有熱加柴胡、黃芩。  
(3)頭痛加川芎。  
歸 經:手太陰藥。  
方 義:
(1)痰涎內結,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氣。  
(2)半夏燥痰而散逆。  
(3)風熱上壅,荊芥辛輕發汗而散風。  
(4)甘草發散而和中。  
(5) 茯苓行水。  
(6)細辛溫經。  
(7)蓋痰必挾火而兼濕,故下氣利濕而證自平。  
(8)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瀉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黃、赤芍,無赤茯、細辛。  煎服法:加薑、棗煎。

金沸草散-類證活人書
【來源】《類證活人書》卷十七。  
【組成】前胡90 克 荊芥120克 半夏30克(淨洗,薑汁浸) 赤芍藥60克 細辛30克 甘草(炙)30克 旋複花90克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每服6克,水300毫升,生薑5片,棗子1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熱服,未知再服。  
【主治】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痛,項筋緊急,時發寒熱。

金沸草散-博濟方
   【來源】《博濟方》卷一。  
【組成】荊芥穗120克 旋複花90克 前胡90克 半夏30克(洗淨,薑汁浸) 赤芍藥30克 麻黃(去節)90克 甘草30克  
【用法】上藥七味同為細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人生薑、大棗,同煎至90毫升,熱服。如汗出,並三服。有寒氣則出汗,如風盛則解 利。  
【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目昏痛,頸項強急,肢體煩疼,胸膈滿悶,咳嗽喘滿,痰涎不利,涕唾稠粘。

金沸草散-普濟方
【組成】荊芥穗1兩,麻黃(去節)5錢,北柴胡5錢,旋覆花5錢,半夏(湯泡)2錢半,赤芍藥2錢半,甘草2錢半。  
【來源】《普濟方》卷三八七。  
【主治】傷風,鼻塞流涕,痰壅熱嗽。  
【用法】上銼。加生薑、桑白皮煎,食後服。

金沸草散-《便覽》卷二。
【組成】旋覆花(去梗)1兩,荊芥穗4兩,麻黃(去節)1兩,杏仁(不去皮尖)1兩,甘草(生)1兩,赤芍1兩,半夏(薑制)1兩。  
【來源】《便覽》卷二。  
【主治】感冒寒邪,鼻塞聲重,咳嗽不已;肺經受風,頭目昏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時行寒疫,壯熱惡風,或頭痛身痛。  
【用法】上藥每服5錢,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不知是那個(金沸草散)



轉貼自 http://www.gltcm.cn/13855/viewspace-33336.html 簡體轉繁體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請天天把黃耆枸杞紅棗湯當茶喝

40歲及65歲是健康的兩大關卡
十年前,我邁入四十歲關卡,當時仗著自己體質好,根本沒什麼養生保健觀念,每天為了國事、家事、門診、教學和醫學研究忙得焦頭爛額,往往深夜兩點回家,清晨六點又趕著出門,長期睡眠不足,我還是硬撐過來,從不覺得有需要特別保養。  

我從小就是體育健將,樓梯一口氣爬上六、七層很稀鬆平常;有一次竟然爬個兩、三層樓梯就覺得喘,那一天趕著去錄廣播節目三個小時,話說到一半,就上氣不接下氣,出現這些警訊之後,我才開始警覺──身體「不對勁」了!  

從生理的角度看,人類有兩個關鍵的年齡,第一大關卡是40歲,因為40歲以後體內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酉每,可排除體內自由基)活性降低一半,褪黑激素分泌量也下降一半,整個人的抵抗力明顯變差,到了 65歲則進入第二大關卡,這些數值又再下降一半,身體日益衰老。所以, 40歲前後是一個人開始保養的關鍵。  

尤其身為醫生,每天看一大堆病人、聽病人主訴,甚至吐苦水,還要教學、研究、演講……壓力實在很大,我的一些同班同學有不少是未老先衰,不是頭髮白了、禿了,就是一身病,還有人? w經「去」了,老師輩的,得到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的人比比皆是,醫生是高壓的職業,如何養生尤其重要。  

接觸中草藥,強化免疫力 
身為口腔內科醫師,我經常接觸到以口腔黏膜疾病為主的免疫病患,醫生當得越久,就越發現,西醫對於免疫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其瓶頸,不是類固醇,就是免疫抑制劑,治療當然有急效,但長久使用副作用則太大。 

透過與大陸學術交流的機會,我開始接觸中醫與中草藥,原本的想法只是要找一帖經濟實用的中藥方,幫助病人改善身體機能,後來發現中草藥中的黃耆、紅棗可提升免疫力,自己先身體力行喝了半年多,覺得效用不錯,所以也建議病人回家試試看。  

我把黃耆、紅棗的份量、做法印成小傳單,凡是來看門診的人,就給他一張,建議他們去中藥房抓個七天份的黃耆、紅棗回家熬來喝,可以促進人體活性,增強抵抗力。

後來,我又加上枸杞,把黃耆、枸杞、紅棗三味中草藥組合起來,大力推廣。不少民眾陸續反應,喝了幾個月之後,體質真的有改善,小孩喝了比較少感冒,一些? k還發現皮膚越來越細緻有光澤,連以前的黑斑也變淡了呢!我自己也天天把黃耆枸杞紅棗湯當茶喝。 

但是,我們夫妻兩人都是上班族,每天下班已累得筋疲力竭,誰還有力氣慢慢熬中草藥,所以老婆一開始根本懶得做,還說:「要喝就自己煮!」我只好DIY自己動手做囉! 

由於不斷有病患反應這帖中草藥,喝了效果真的很不錯,我便把黃耆枸紀紅棗湯的「美容妙用」告訴老婆,誰不愛美?老婆這下子心動了,天天主動熬來喝,現在,老婆對如何養生,比誰都更積極,如果我是理論家,老婆稱得上是標準的實踐家。  

我在每個演講場合都會介紹黃耆、枸杞、紅棗組合起來的這一帖中草藥,以前在門診散發小傳單給病人帶回家參考,算一算,我親手發出去的傳單至少有二十萬張,長年累月的推廣,據說賣這些中草藥的人因此賺了不少銀子,但我把它當作是積德,所以有些朋友把這帖補身藥膳,用我的名字簡稱為「安迪湯」。  

安迪湯的做法其實不難,二碗水加生黃耆4錢、枸杞3 錢、紅棗3 錢,以小火熬煮,濃淡不拘。如果嫌麻煩,也可以一次熬7天份,放冰 箱冷藏,要喝時再加熱飲用,夏天涼涼的喝也不錯。 
安迪湯是溫補湯,黃耆可補氣補虛,枸杞可補陽滋腎,紅棗可補氣健脾,經常服用,可增強免疫、延緩衰老,平時多喝還能有效預防感冒。

如果想使頭髮茂密烏黑,可另外加3錢何首烏;口乾舌燥者,可以另加3錢麥門冬、3錢熟地;如果是呼吸系統氣管不好,就加3 錢西洋參;如果貧血,可加入一、兩片當歸;另外加入4錢黨參和4 錢刺五加,就有輔助抗壓、抗癌的效果。但是,有糖尿病的人,必須減少紅棗的使用量,以免血糖升高。 

我也把安迪湯運用在臨床治療上,讓有口腔癌惡性轉化可能的糜爛型口腔扁平苔癬病患,或復發性口腔潰瘍、貝歇氏病患者,服用黃耆枸杞紅棗湯合併西藥免疫調節劑(levamisole)來治療,結果發現,不但疾病治療時間縮短,也大大降低復發率。 

我從小就有嚴重的富貴手,到了冬天,雙手經常乾裂、脫皮,甚至出血,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喝安迪湯迄今,富貴手已經改善不再發作,連以前當兵臉上曬出來的黑斑,也慢慢變淡了。 
由於我經常四處演講,有時還一天連講數場,甚至還得即興來上一段清唱,為了保護嗓子,必要時我會泡些膨大海喝,或是在安迪湯中加一些五味子來護嗓。 

大陸的朋友知道我對中草藥有興趣,每次赴大陸講學,他們都會送我一些最好的中藥材,所以我家的冰箱裡,隨時都放了黃耆、枸杞、紅棗這幾種藥材,而且都是上選材質,例如產自甘肅岷縣的黃耆王,來自寧夏最上品的枸杞子,另外,黨參、冬蟲夏草……等增強免疫的中草藥,也都是家中必備品。  

早晨精力湯,活力的一天  
我每天清晨大約六點至六點半起床,起床後先做10分鐘養生功,讓筋骨活絡一下,接著再打坐20分鐘,為一整天的活動儲備能量。早餐則是一杯安迪湯(黃耆枸杞紅棗湯)加一杯現打的蔬果精力湯,及五穀雜糧麵包,有時候是自製水果口味的酸奶代替蔬果精力湯。 
蔬果精力湯或酸奶都含有豐富的纖維,可讓腸胃道通暢無比,我一天通常排便兩次,毒素不會堆積在體內,自然神清氣爽,不容易疲倦。
蔬果精力湯的作法很簡單,取適量的芹菜、番茄、苜蓿芽、檸檬,加一? M水及果寡糖,用果菜機或果汁機搾汁,連渣一起喝。 
每天還可搭配不同的蔬果變換口味,例如:葡萄(連皮)加鳳梨。番茄、草莓、西瓜、果寡糖。番茄、紅蘿蔔、萵苣、甘藍菜(包心菜)、果寡糖。 
這幾種蔬果精力湯都是我每天早上必喝的健康飲品。紅黃綠蔬果抗氧化力很高,排毒也好。


source by : http://www.eclub.com.tw/viewthread.php?tid=358&extra=page%3D1



轉貼自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383908.htm

論感冒

摘要

  感冒是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中醫認為是風邪而致病,風邪夾帶其他病邪,入侵身體。在四季皆可發生,春多傷於風熱,夏多傷於風濕,秋多傷於風燥,冬多傷於風寒。

關鍵詞:感冒、濾過性病毒

前言

  感冒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是由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在臨床上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頭痛、喉嚨痛、發燒、筋骨酸痛、全身無力等病徵。好發於兒童與青少年,若是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壯年也很容易染病。中醫認為感冒的主要原因,風邪趁著人體虛弱時入侵,治療的基本原則發表散寒、清熱解毒。

古籍記載

* 《素問.骨空論》:“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 《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 《素問.風論》:“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 《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本證》:“小傷寒,一名冒寒,通稱四時感冒,如冒風感寒之類,皆屬此病”。
* 《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侯》:“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病因病機
一、病因
  風本為六氣之首,為春季的主氣,但可流動於四季之中。風邪常會夾帶其他的病邪趁人體虛弱時入侵身體,於不同的季節,與當令之時期結合,侵害身體,風邪入侵就會引發感冒。春季多風與熱相結合,夏季多風與濕相結合,秋季多風與燥相結合,冬季多風與寒相結合,所以感冒不管何時何季都會發生;因春與冬氣候變化多端,容易造成感冒,以至於感冒大多為風熱和風寒。

二、病機
  《素問.遺篇.刺法論》:“正氣在內,邪不可干”,的確,當正氣足夠,就不易受風邪侵害;當氣虛或是抵抗力不足時,就很容易導致外邪入侵肺衛皮毛,造成感冒常見原因:

* 氣候奏變:氣候不穩定時,身體得溫度調節功能,無法快速因應變化,以致於風邪容易入侵。
* 進出冷氣房頻繁:夏天時,氣候酷熱,人們常會待在有空調的地方,但是若是進出過於頻繁,週遭溫度變化快速,容易讓風邪有機可乘。
* 過度勞累:過度的勞累,會使身體抵抗力降低,一旦抵抗力降低,風邪就很容易入侵。
* 著衣不當:天冷時,著衣不夠、天熱時,著衣太多或是貪涼,造成寒溫失調,導致中暑或是感冒的發生。
* 體質問題:不同的體質,對於外邪的感受有所差異,舉例來說:陽虛者容易染上風寒;陰虛者容易染上風熱。
* 居家環境不良:環境髒亂,容易造成病菌的滋生,一旦病菌聚集過多,會增加感染力,居住於此環境,就易遭受感染。


辨證論治
感冒的症狀:鼻塞、流鼻嚏涕、咳嗽、喉癢、發熱頭痛,四肢痠痛。
感冒的病程:約5~7天左右便可痊癒。
證治分類:
(一)風寒證
症狀:畏寒、發熱、無汗、頭痛、四肢痠痛、鼻塞、流鼻水、流鼻涕、咳嗽、苔薄且白,脈象浮且緊。
治療原則: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治療藥方:荊防達表湯、荊防敗毒散、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

(二)風熱證
症狀:體熱、出汗不暢、頭痛、臉潮紅、喉嚨痛、口乾舌燥、咳嗽、痰黏或黃、苔白微黃、脈象浮數。
治療原則:辛涼解表。
治療藥方:症狀輕微可用桑菊飲、症狀較重可用銀翹散。

(三)風濕證
症狀:體熱、汗少、四肢酸痛、頭昏腦脹、咳嗽痰黏、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膩,脈象濡數。
治療原則:清暑祛濕解表。
治療藥方:挾濕氣重者可用羌活勝溼湯、症暑氣重者可用藿香正氣散。

(四)風燥證
症狀:體熱、頭痛、口乾舌燥、心煩口渴、舌紅少津,脈象略數。
治療原則:疏風清燥。
治療藥方:桑杏湯、清燥救肺湯。

(五)氣虛感冒
症狀:發熱、無汗、身體倦怠、咳嗽、舌苔淡白,脈象浮而無力。
治療原則:益氣解表。
治療藥方:參蘇飲。

(七)陽虛感冒
症狀:頭痛、全身酸痛、無汗、面白、舌淡胖苔白,脈象沉無力。
治療原則:助陽解表。
治療藥方: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加附子湯。

(八)血虛感冒
症狀:頭痛、無汗、心悸、頭暈、舌淡苔白、脈象細無力或浮。
治療原則:養血解表。
治療藥方:蔥白七味飲。

(九)陰虛感冒
症狀:少汗、頭昏、心煩、口乾、乾咳、痰少、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治療原則:滋陰解表。
治療藥方:玉竹湯、葳蕤湯。

預防及護理

* 順應四時寒暑︰在生活、起居、飲食、穿著等方面多加留意,不要違逆四時節氣,如冬天吃冰,容易受到寒邪入侵。
* 均衡與適量的飲食︰均衡的飲食,有益於身體的健康,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適量的飲食,能增強脾胃功能,使氣血充盛,經絡血管不致阻塞。
* 保持心情穩定︰中醫認為致病的原因可分為外與內,外有六邪-風、寒、暑、溼、燥、火,內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太過會影響神經及內分泌系統,使身體機能降低,六邪容易入侵。
* 不要過於勞累或安逸︰過於勞累,身體防禦能力會下降;過於安逸,五臟六腑氣會虛。工作、運動都要要適中,太過與不及,均不適當。
* 氣功養生︰氣功養生法,可增強腑臟之氣,提高免疫功能,預防病毒入侵。


  當然,也可以服用免疫防毒湯,改善身體體質,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

免疫防毒湯的作法如下:
材料:黃耆4錢、菊花3錢、防風2錢、白朮2錢、人參鬚3錢
功效:增強免疫力。適用於一般民眾。
說明:
1.黃耆性溫,味甘,無毒。具補氣固表,止汗利尿,生肌止痛,排膿托瘡,強心強壯,制糖降壓之功效。
2.防風味甘、辛,性溫,無毒。具解表發汗、袪風勝濕、鎮痛解熱之功效。
3.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白朮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能振奮脾陽,增強機體的消化與吸收功能,這樣就能使攝入的營養物質得以吸收,從而達到補養身體,延年益壽之目的。

實際案例
個案一:
案主:陳××(男性、二十歲)
初診:91年12月
主述:遊遇寒流,暖衣不足,致使感冒,初症狀微,在家休養,幾日後未好,前來就診。
症狀:四肢痠痛、鼻塞、流鼻水、流鼻涕、咳嗽。
體質:面色偏黑、身體微胖、苔薄且白、脈象浮緊。
辨證:風寒證。
處方:荊防敗毒散14克 4×7(天)
  一週後電話訪查,案主病以痊癒,並囑其注重身體的保暖,莫一時貪涼。

個案二:
案主:王××(男性、六十二歲)
初診:91年1月
主述:抵抗力差,身體衰弱、與染風寒者共處,因而染病。
症狀:頭昏、少汗、乾咳、痰少
體質:面色蒼白、精神倦累、手腳冰冷、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辨證:風熱感冒。
處方:桑菊飲12克 4×7(天)

  兩週後,病癒,給以免疫防毒湯(黃耆4錢、菊花3錢、防風2錢、白朮2錢、人參鬚3錢)調理體質。


source by : http://www.drchen.com.tw/healthy_medicine_center/028.htm




轉貼自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413157.htm

一位老中醫的行醫體會2

學貴沉潛,融匯貫通,執簡馭繁

一九三八年我來到重慶行醫。時值抗日戰爭期間,各地名醫先後避難到後方,一時間,重慶醫界,高手雲集,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如全國知名中醫張筒齋在渝期間,我常從病人處研究其處方,發現張老極善輕靈,藥雖一錢幾分,每起沉屙。當時,我正盲目崇拜重荊,自謂「膽大」,對照張老經驗,深有觸動。我初到重慶,人地兩疏,無名小卒較之諸名家,診務清淡;正因為清淡,又造成了重新學習的環境。條件允許我每治一個病人都詳細立案,反復推敲,病家服藥後,必詢療效,甚至登門隨訪以察究竟。臨證遇難,遍檢醫書以求答案,讀書有悟,踐之臨床以期印正。如斯者約有三、心年光景,使我在學術上長進了很大一步。 -

我在青年時代就背熟了幾百首成方,滿身皆是法寶,有時治一個較複雜的病,前後往往用上十余首方。表面上似炫廣博,實際上胸無定見,雜亂無章。

晚年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只要診斷一經明確,治則一經擬定,並不需要考慮許多成方,甚至依法選擇幾味藥,同樣愈病。如治肝病,歷代治肝成方總有數十之眾,內容固屬豐富,但畢竟嫌其博雜難以擇采。我曾用「四逆散」為疏肝、解鬱、行氣之主方,「四物湯」為補肝、養血、活血之主方,「當歸四逆湯」為溫肝散寒之主方,然後在主方的基礎上各隨兼證而加減,收到了執簡馭繁、「異病同治」的效果。不過,「異病同治」或「同病異治」都只能在辨證論治法則內實現,脫離了這個法則,就不能由博返約,更談不上執簡馭繁了。

有些青年中醫總感覺老中醫手中似乎有什麼訣竅。我常常用兩句話回答這一問題;「活潑圓通醫家訣,不離不泥是津梁」。通過熟悉和掌握辨證論治的法則,從而步入「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的境界。訣竅,也許就在這裏。

有一同道之孫女,年僅兩歲,患腹瀉。先以滲濕分刺無效,繼投溫中健脾,瀉仍不止,乃邀會診:視患兒形瘦,面色無華,汗多煩躁,常夜啼驚醒,指紋青淡,日瀉七,八次,食油瀉甚。我根據《靈樞》「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汙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的原則,權借《金匱》治婦人髒躁之甘麥大棗湯,假其至平至甘之性,調治「明陽形氣俱不足」之疾,並于方中酌加蟬蛻、仙鶴草、楂炭,處方共用六味藥,服二劑而瀉止神安。

大約是在一九五六年六月,當時我在中醫直屬門診部婦科應診。一婦女以白帶多而就診。自述心煩、心慌、胸悶呃逆,常坐臥不安,失眠多夢。並雲脾胃素弱,近來便溏,帶下特別多,醫治月餘無效。診其脈細中稍有數象,舌質淡而苔微黃。追詢病史,知月前曾患外感風熱。綜觀脈證,我認為患者雖屬虛體,而現證餘熱未清,補之無益;倘若徒清其熱,又恐虛虛其體。思之再三,乃從《傷寒論》梔予豉湯立法。但義考慮到便溏非苦寒之梔子所宜,時值梔予花盛開的季節,不妨來個「偷梁換柱」之法,爰擬一方:梔子花7朵,香豉9克,臘梅花12克,佛手花6克,遠志4克,甘草3克,另以冬瓜子60克單煎代水。諸藥先浸泡半小時,微煎數沸,分次溫服。患者接過處方,頗為不悅。認為慕名求診,不料處方只見幾味市售觀賞之花,莫非敷衍塞責?我向她耐心作了解釋,勸其姑且試服,以觀療效。三天後,患者高興地來門診部致歉,謂服藥後頓覺心胸開朗,煩悶若失,眠食亦香,帶下隨之而愈。

另有一婦人患崩證,血大下不止。察其脈證,寒熱皆無明顯之征,惟詢得血下時陰中覺熱,我根據平素審苗竅診斷疾病性質所積累的經驗:血下陰中覺熱,必屬血熱致崩。乃出方:地榆120克,米醋同煎,單刀直入,期冀速效。患者晝夜連服二劑而血止。事後,跟隨我同床的西醫同志問我:「老師治病,用方極其平常,且少執全方,選藥亦屬平淡,劑量輕重不定,為何收效同樣顯著?。我回答道:「遣方不以罕見邀功,用藥不以量重取勝,關鍵在於辨證準確,立法吻合病機,方藥切中病情,雖四兩之力,可拔千斤之重,神奇往往寓於平淡之中。」我常常對學生講:「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孫思邈這兩句話,言簡意深,臨證者當鏤刻銘記。

中醫寶庫包羅萬象,不可小視草藥單方

人們常以「浩如煙海」一詞來形容中醫藥寶庫內容豐富。廣闊的海洋總是由火川涓流彙集而成。祖國醫學體系也正是由各家學派,中藥、草藥,甚至散在民間的單方、驗方、秘方等各個部份所組成。不能一談到繼承就只想到幾部經典著作。就連清代崇古遵經的醫家徐大椿都承認:單方、驗方,「病各有宜,缺一不可」。他在《醫學源流論‧單方論》中提出了頗有見地的主張。我個人數十年來,每治疑難險證,常在辨證論治法則指導下,選擇適宜之單方、驗方以輔助主方,「且為急救之備」、衰其標邪,「或為專攻之法」、頓挫病勢,收效顯著。例如,治療膨脹、積聚、癃閉等證,凡在虛不任攻,虛不任下,而又不能不攻,不能不下的情況下,我往往用新鮮馬蹄草沖絨,合以白酒炒熱包肚臍。可收攻而不傷正氣,下而不損陰液之效。再如《濟生》烏梅丸,書載治療便血淋漓。我早年試用于西醫診斷的腸息內 (其症表現為便血)獲效,因此,進一步深究該方殭蠶、烏梅、蜂蜜三藥組合之義,始知該方合於《素問》「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阻酸收之,以苦發之」,「燥者潤之……堅者軟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的理論。繼而推之以廣,用浩多種息肉及幹宮肌瘤等,皆歷驗不爽。諸如此類之單、驗、秘方,不僅需要繼承和發掘,更應該通過科學實驗,複經臨床驗證,由此及彼,逐步摸索出一條使專病治有專方的路子,這對發展祖國醫學是很有意義的。

早在農村行醫時就廣泛採用草藥治病,人頗稱便。到了大城市,為避「俗嫌」,曾中斷使用草藥。解放後,由於當局重視中醫藥的發展,我叉重新研究草藥。常思古代神農為研究藥物的治療作用,尚可「嘗百草」而不畏其毒傷身,雖系傳說,然這種身體力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卻是值得學習的。為了證實《本草綱目》上關於蓓草、鼠曲草(四川民間稱清明萊)等草藥的確切療效,我曾不顧年老體弱,數臨懸崖峭壁,採集標本,並先在自己或家人中試用。經過反復試驗,證實了穰草對西醫診斷之肺結核、腸結核、腎結核、淋巴結核等有顯著的療效。此外,我還廣泛運用其治療尿路感染、風濕、低熱、肺炎、屎毒症等,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我自己患咳喘,曾煎服鼠曲草月餘,不僅收到止咳、化痰、平喘之效,而且未見任何副作用。再如臘梅花,人皆知為觀賞之品,鮮見入藥。我從古人「稀痘湯」中用此解先天胎毒受到啟發,用其治療咽喉、肝炎、肺炎、流感等由病毒感染所致之疾病以及尿毒癥,收效顯著。據個人觀察,臘梅花擅長于舒肝解鬱卻無香燥耗陰之流弊。

多年來,我一直主張中草藥台用,力圖按傳統之中藥理論,從「四氣」五味」來歸納草藥的主治範圍,以便臨床時能循理遵法地組方,充分發揮藥效。惜乎這方面的工作還做得很不夠。

甲觀今宜鑒古:古為今用,探索新知

「古方不能治今病」,這種認識肯定不對。不過,對前人的著作必需去粗取精,揚長避短,從而使之「古為今用」。比如,楊栗山著((寒溫條辨》,制升降散為代表的十四個方劑為「天地間另為一種偶荒旱潦疫癘煙瘴之毒」所致疾病而設,並謂升降散一方主治「表裏三焦大熱,其證不可名狀者」。在消滅了瘟疫這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今天,治疫專方之升降散還有作用嗎?每于診餘之暇,我常潛心楊氏《條辨》,參諸明清溫熱論著,琢磨有年,始漸悟得升降散痊病癒疾的機理就在於「升降」二字,楊氏也正於升降出入手眼獨到。所謂「升降」是指氣化功能而言。經謂「百病生於氣」,「氣亂則病」,「氣冶則安。。因此,在濕熱、疫毒疾病的某些病變階段,予以疏動氣機,調節升降,無疑是很重要的一環。從該方組成藥味殭蠶、蟬蛻、薑黃、大黃、蜂蜜、黃酒來分析,亦深得《內經》風淫,熱淫、濕淫所勝,治以辛涼、成寒、苦辛,佐以甘緩、淡泄之旨。其功效則通裏達表,升清降濁、清熱解毒、驅風勝濕、鎮驚止痙可知。使用在臨床上,對外感熱病,尤其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咽喉疾病等,都有很可靠的療效,決非銀翹散諸方所能代替者。

作為一個缺乏現代醫學知識的老年中醫,探索新知的惟一手段只能借助臨床觀察,並以臨床療效為標誌。一九六二年,我所名老中醫周湘船邀我會診一尿毒癥患者。病人已神智不清,躁擾不寧,大小便三日未解,歷經中西醫兩法治療,幾次導尿,收效不顯。其人年逾七旬,證涉險境,命在垂危。診畢,我對周老說:「巧取或可冀生,猛攻必然斃命。」經協議處方;以滋腎通關丸為煎劑內服,外用萊菔子、生薑,火蔥加白酒炒熱,溫熨腹部,內外合治,希冀于萬一。上午藥後,下午得矢氣,尿通。不料,通而複閉,又增嘔吐,再施前法加減失效。怎麼辦?夜間殫思極慮,窮究息策,偶然翻到王旭高治腫醫案一則,案雲:「肺主一身之氣,水出高原,古人『開鬼門,潔淨府』,雖曰從太陽著手,其實亦不離乎肺也。」這幾句話使我茅塞頓開:此證何不下病上取,導水高原?進而聯想到《金匱》治百合病亦不離乎肺,其症狀描述與此患者頗多吻合之處,又何不權借百合病諸方以治之;清肅肺氣,百脈悉安,導水高原,治節出焉。翌日,陳所思于周老,遂與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石湯三方合宜而用,並加琥珀粉、臘梅花,煎水頻服;外治法改用新鮮馬蹄草沖淨,炒熱,加麝香少許包肚臍。經內外合治幸得吐止,二便通快,神智漸蘇。如此,隨證加減,月余而竟全功。通過此例治療後,近十餘年來,陸續又治了七、八例尿毒癥患者,只要其證偏于肺腎陰虛而伏內熱者,沿用此法,成可奏效。從以上這些病側的治療獲效,使我深刻認識到:祖國醫學不僅有豐富的遺產亟待繼承,更重要的尚有許多未知數需要我們去解答,需要我們探索新知。

沙裏淘金費苦辛,願得幾番百年身

「沙裏淘金費苦辛,醫中奧妙細追尋。天然璞玉精琢磨,願得幾番百年身。」這首打油詩是我學醫、行醫幾十年之切身體會。「業患不肯嘴」,「行患不能成』。每念及此,輒覺心裏空虛。憶往昔,歲月蹉跎,顛沛半生,術業未能精深,觀如今,政策英明,百花齊放,卻叉風燭殘年,無所作為。但是,由於黨的關懷,同志的幫助,病員的信任,鞭策著我不敢因衰老而懈怠學習,激勵著我不斷求知,還想在術業上精益求精。近於病榻中讀到報刊有關氣功研究的報導:通過醫學科學研究氣功原理,發現肺還具有調節血流,轉化和釋放激素,攝取和利用葡萄糖,以及防止呼吸道感染等非呼吸功能。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陰陽平衡是依校氣血的調整來維持的。中醫常用益氣固表之玉屏風散防治體虛易感風邪者,我運用百合病諸方,從治肺著手,治療尿毒癥(也曾用治腎病練合征)收散,是否與此有關?由此聯想到還有很多疾病是否也可根據「肺主一身之氣」、「肺朝百脈」的傳統理論,結合現代研究,通過治肺而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呢7.目前,這些想法已經有了初步概念,只不過我太缺乏現代醫學科學知識,加之其他條件的局限,致使這一設想還極不成熟。正因為如此,我特別寄希望于青年中醫和西醫學中醫的同志能夠艱苦學習,以振興祖國醫學為己任,使中醫事業代有傳人。作為一個老年中醫,雖不能躍馬橫槍,衝鋒在前,而老馬則應效識途之勞。我願意和一切志誡中醫事業的有識之士「紅專道上爭先進,宏開寶庫同戰場」。為使古老的中國醫藥學煥發青春,為早日實現我國統一的新醫藥學而奮鬥。



轉貼自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285521.htm

一位老中醫的行醫體會1

【作者簡介】陳源生(1897~),四川銅梁縣人。中醫世家,致力於中醫臨床工作六十餘年。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臨床意義多有闡發,善於汲取各家學說的長處,對中草藥的研究尤其心得。治病不拘成法,主張輕靈巧取,在內、婦、兒科臨床上,有較深的造詣。著有《臨床常用中草藥選編》、《簡便驗方歌括》

在畸嶇的醫學道路上,我雖已經歷了六十多個寒暑,但仍不敢妄言醫道精微。只能把一些點滴的經驗教訓披陳如下,以與同道共勉。

由誦習方藥入手,從流溯源

我家世代以醫為業。叔祖父陳濟普,以內、婦、喉科見長,在銅梁一帶行醫數十年,名噪一方,家父及兄長皆從其學。我九歲發蒙讀私塾,二、三年後,父親就叫我在課餘背誦《藥性賦))。所賴年少,記憶力強,不多久,寒、熱、溫、平幾百味藥性背得滾瓜爛熟。緊接著又背誦了《藥性四百昧歌括》。一切都很順利,對醫道興趣倍增。.繼而征得塾師之允,遂與儒書、醫書合爐共冶。按照叔祖父安排,進一步就讀《時方歌括》、《時方妙用》。因先背熟了藥性,雖初讀方書亦不感到陌生。叔祖父對我講:「雖說『醫不執方』,而『醫必有方』。前人立方,皆遵法度,故學方易知法。法與方,猶藤與瓜之關係,欲臨證者,當先從方與法入門。」之後,又讀了《成方便讀》、《成方切用》等方書。在熟悉了基本治法與方劑後,開始讀《醫學三字經》。背得了(《醫學三字經》,叔祖父囑我再讀《醫學心悟》。並說:「《心悟》一書,其精粹又在『醫門八法』篇中,務必要熟讀、精恩,最好背得。」確如其言,「八法」篇頗切實用,我臨證以來,立法處方得程鍾齡先生益處不小。除陳、程這兩本書外,還陸續讀了一些入門書籍,由此而具備了淺顯的理論及一般的臨證知識,為學習經典醫著作了一些鋪墊。

攻讀經典的方法:相互參證

學用結合,反復精思「不讀《內》、《難》、《傷寒》,不可言醫」。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我學《傷寒論))是先從原文開始的。惜乎條文古奧,錯簡晦澀之處,實在不懂。還是經叔祖父指點,以《傷寒來蘇集》、《傷寒貫珠集》與仲景原文相互參證,讀而思,思而再讀,反復多遍之後,感到見效確要快些。據我的學習體會,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有兩把入門的鑰匙:就是陳修園著的《長沙方歌括》和《金匱方歌括》兩本書。陳氏方歌鏗鏘順口,或概括重點條文,或列治法原則;既有藥味組合,又詳份量加減,對於理解和熟記條文、方藥,皆有説明。至今,這些方歌我都牢記未忘,我覺得這是一條學習仲景著作的快捷方式。

還是如上述方法,我從《內經知要》開始學習《內經》。同時又以張、馬所注《內經》和張氏《類經》互勘互學。當時,長輩並沒有要求我在短期內把《內經))學深、學精(事實上也不可能),只是力求從概念上瞭解中醫基本理論,為今後深入學習而奠定基礎。

十年私塾之後,我即隨叔祖父臨證寫方,並沒有因家學必傳後代而稍有懈怠。白天診病,夜晚就恭候叔祖父身邊,從臨證病案所記,常究疑難于叔祖,必得曉暢理法而後可;而他老人家則是有問必答,更使我心悅誠服,獲益良多。如此,學用結合將近兩年時間。

懸壺知醫難:疏忽與失誤,難忘的病例

一九二0年,我開始在錮粱、涼水、侶俸等鄉鎮行醫。假先輩聲譽,尚未因初出茅廬而坐冷板凳。隨著求治者日眾,困難更增多。由於學未精深,臨證往往缺乏定見,以致認證不准、方藥失當者有之,遲疑不決、貽誤病機者有之,反正失敗的教訓很多。那段時期,有幾個病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乙卯年除夕之際,母親患頭痛甚劇,痛位偏重巔頂,手足逆冷,胸口冷痛,時欲作嘔,脈微幾不應指,我認定是吳萊萸湯證,乃放膽原方書之。殊料藥後病增而吐劇。惶然不解,求教于叔祖父。叔祖父日:「辨證無謀,方亦對路,而藥後病劇者,吳萸之量過重耳。汝母素弱,得大劑辛烈之吳萸,故格拒不入,我尋常用吳萸恒囑病家泡淡入煎,汝正疏忽於細微之處。現仍以原方,吳萸量減其半,泡淡,並加黃連五分以制之、導之,汝母之疾可一劑而安。」我遵囑處理,果藥到病疰。

我有一嬸娘,孀居有年,素患飲疾,時感外邪,其證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胸悶咳喘,脈浮,既不緩亦不緊。再三思之,辨證為外感風寒、內停水飲,開了一張小青龍湯原方。那知藥采盡劑即大汗出,胸悶咳喘加重。正祖父聞訊來診,急投大劑真武湯救之。我當時還不明白錯在什麼地方。叔祖父說:「誤在診斷不詳,虛宴實未分。汝嬸素多帶下,陰精暗耗,兼足中脈微,證屬氣陰兩虛,凡見此證此脈斷不可汗,仲景早有明示。小青龍湯雖有芍藥、五味之緩,亦難任麻、桂、細辛之峻,加之藥量過重,錯上加錯。程鍾齡有雲,『當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遭阻誤人者』,正此之謂也。汝雖讀《醫學心悟》,卻未徹悟。初診若能以扶正解表、理氣豁痰之參蘇飲治之,倒頗為合拍。」我回答說:「嬸娘是老輩,不便詢其經帶,尺中脈微,並未細切,既然初治藥量已嫌過重,為何真武又須大劑?」叔祖正言斥曰:「胸中易了,指下難明,切脈不真倒無可厚非。但是,『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難意斷』。《十問歌》忘記了嗎?老輩子就該舍去問診嗎?治病豈能分親疏,汝嬸初治以重劑辛溫解表,是犯虛虛之戒;藥後大汗出,已有亡陽之兆,必得重劑真武救逆而冀安,所謂『無糧之師,貴在速戰』。用藥的輕重,當權衡病之淺深、虛實及傳變而慎所從違。『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經旨昭昭。看來,汝讀書不求甚解,只知其然,未追思其所以然,今後須下點苦功夫才行。」他老人家語重心長,曆今六十載,言猶在耳。

放眼百家,廣開學路,博採眾長

疾病總是千變萬化的,同一種疾病可因時、因地、因人而證相徑庭。徒執古人有限之方,以臨誇人無限之病,實踐證明是不可能的。所謂「經方」.「時方」之爭,實際上乃傷寒與溫病兩大學派之對壘,這是阻礙學術研究的一種偏見。我臨證以來,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

記得正是開業的第二年,家鄉溫病流行。我接治的第一個患者是一位青年農民,其證壯熱惡寒,口渴心煩,周身疼痛,咽喉腫痛,溲黃便秘,苔膩脈數。先投銀翹散,繼以白虎、承氣,病勢不衰。次日午後,旋即喉腫欲閉,水難下嚥,證情惡變,我技已窮,不知所措,急請叔祖父會診。叔祖父診後,囑開升降散加味煎服,外用家傳吹喉散,很快痊癒其病。那時,我還沒有讀過楊栗山《寒溫條辨》,也不知道升降散方竟有如此神效。

一次,鄰里一行商患泄瀉腹痛有日,我以理中湯治之不中,乃執案求教于叔祖父。他告訴我;「再詳審脈證,究明其屬中焦虛寒,還是中氣下陷,既然理中未效,或可升提為商。」果然,投補中益氣湯加減而瀉止痛安。當然,此側失誤在辨證不確,選方失當,非理中湯之無功。不過,也說明了補中益氣湯治療中氣下陷所致之泄瀉確有著效。此方並非「經方」,但是,根據「內經》「清氣在下,則生飧泄」的病理變化,東垣制升陽舉陷的補中益氣湯不也是和仲景一樣,源本(《內經》並發展《內經》而獨具匠心嗎?

實踐告訴我。只有廣開學路才能迅速提高醫療水準。程鍾齡有兩句話我很讚賞;「知其淺而不知其深,猶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猶未知也。」從其言,首先在思想上屏棄「經」、「時」兩派的陳觀,以臨床療效為標誌,對各家理論求實擇善采之。中年以後,乃悟各家學說皆源同流異而已。從而認識到:對各家學說合讀則金,分讀則偏』去粗取精,揚長避短則可,盲從偏見,顧此失彼剛非。臨床上斷不可因麻桂治傷寒著效,而毀荊防銀翹輕描淡寫如兒戲;決不因補中益氣湯之「甘溫除熱」就日「古方不能治今病」,而取代小建中湯。凡如斯者,皆宜共存以取長補短。

學問並非盡載名家論著。廣采博搜,不嫌點滴瑣碎,「處處留心皆學問」。舉兩個例子

同鄉有李姓草醫,祖傳疳積秘方,以其簡便驗廉,遠近求治者不少。該醫視為枕中之秘。為學習伊之長處,乃與其結交至好,並於醫道共相切磋,久之情深,伊知我乃方脈醫,非賣藥謀生,漸去戒心,偶於醉後遭出真言,日:「一味雞矢藤研末即是。」事雖小而啟發大。雞矢藤一藥,我兒十年來屢用於肝膽脾胃諸病,證實其有健脾消食,行氣止痛,利水消脹的良好效果。

《金匱》治肺病、腸癰皆用冬瓜子,而冬瓜乃瓜果菜食之物,其子何能有此效?常見冬瓜子拋入豬糞坑中而不腐爛,次年凡施用豬糞之處可自然生長冬瓜。於穢濁中生長的冬瓜,其味甘淡,甚為爽口。我注意觀察了這一現象,從而省悟此物極善濁中生清,其子抗生力強,更屬清輕之品。根據冬瓜子升清降濁,輕可去實的特點,用治咳喘膿痰、肺癰、腸癰、婦女帶下以及濕熱病過程中出現的濁濕阻滯上焦和中焦的症狀都有顯著療效。 '

由於理論的漸次提高,經驗點滴積累,臨證就踏實得多,治有疑難複雜瘓病,一計不成,亦有他計可施,處方用藥也自然靈活了。於是,愈信秦越人「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之言,淘不我欺也。




轉貼自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285521.htm

一錢究竟相當於多少克

一斤等於十六兩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
關於秦朝制定斤兩的十六進位制,有個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劃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天下公平共十六筆劃)
誰知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當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南宋楊輝有首“斤價化兩價”的歌訣:“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意思就是一兩等於0.0625斤,二兩等於0.125斤……

而過去漫長時期內度量衡變動很多,查看《歷代度量衡簡表》,歷代一斤等於多少克。
秦代至西漢1斤相當於258.24克,
隋代初期668.19克,末期222.73克。
宋代的一斤,根據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銅則,自記重一百斤,實重64公斤,相當於每斤640克
明代以後一斤基本在595g。
目前台灣一斤是600g
大陸是一斤500g


大陸從1959年開始改一斤等於十兩=500g。(而文中,中藥計量仍襲舊制不變)

一斤=10兩
一兩=10錢
一錢=10分

一斤=500g
一兩=50g
一錢=5g
一分=0.5g

1979年,中藥計量單位也改用了美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兩、錢、分”舊制。
一錢相當於多少克?(舊制十六兩為一斤,十錢為一兩)
500g(1斤)÷16兩÷10錢=3.125g(1錢)

目前一些中醫院校教材中是以3.125g為1錢,但實際上,這個換算方法也是有紕漏的。

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明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
1929年~195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還特別指出,改制中,「均將中藥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仍襲舊制不變。如此,錢換算為克的正確公式應為595÷16÷10,1錢約等於3.72克才對。


台灣目前仍是用一斤十六兩的市制。合西方度量衡的600g。

一斤=十六兩
一兩=十錢
一錢=十分

一斤= 600g
一兩=37.5g
一錢=3.75g



台灣過去移民是從福建、廣東來的,所用度量衡即是一斤十六兩。合西方度量衡的600g,到目前仍是沒變。台灣中醫師,目前開藥方,仍是以錢制來開方,一錢合3.75g。

個人是自學中醫,當學習方劑劑量時,最初也為漢朝傷寒論劑量、金元四大家劑量、明清二朝劑量,搞的頭痛不已。

後來弄清楚移民來時的市製,及明、清二朝書藉劑量無多大變化,自此,就以明、清二朝前賢書藉為架構,書裏劑量是多少,就以此為基底來增減開方劑量。

而過去漢朝、金元時期的劑量,畢竟是彼此不相同,到了明清時期的醫家其學習過程中,我想,前賢他們自然會將劑量轉換成他們時代的度量衡。

台灣人服用中藥的體質,早以習慣一錢=3.75g。而大陸是以一錢=3g來開方,自也符合大陸人的體質。也因此,每每看到近期醫家以10g、6g摸式來開方子,自然的,我就會以符合台灣人的體質來加量。

另外,過去醫家所用的藥材是天然野生的,其藥效自是比目前農家種的要好,少數除外。因此,是不是在劑量上要增量,或服用天數要加長。

另外,每個朝代的度量衡,自是符合當時人民的體質,今人適不適用,看看下面文章,自學的我,自然會重新思考。


以下,是李可老醫師在火神討論會裏提到的,「用古方就必須用古代劑量」。

原則上折算方法,就是漢代一兩,等於現在15.625克。如果少於此量,就不能治大病!關於古方,特別是傷寒論的劑量問題,過去大家都講,好多古人認為仲景方不傳之秘在於劑量。我在一生當中,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誤打誤撞,發現了這個秘密。我在60年代初期從甘肅回到山西,曾經治過7例心衰。心衰毫無疑問是少陰病主方四逆湯,但是用四逆湯這些人都沒有救過來。以後我就想傷寒論四逆湯原方是,炙甘草2兩,乾薑兩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過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約大者30g,小者15-20g,一兩照3倍來計算,四逆湯用制附子,起碼3-5兩左右,就是古代劑量!但是從明朝李時珍開始,對古方作過一番研究,認為古今度量衡變化不太清楚,究竟應該怎麼辦,他最後來了個折中,說: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也就是古方傷寒論只用到原方量的四分之一,這樣就等於把傷寒論閹割了。(40’)

我怎麼樣能發現呢,有一次,一個老太太,病得很厲害,她兒子和我是朋友。醫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準備後事,然後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脈搏非常微弱,血壓測不到。當時開了方子,用了一兩半的附子,開了三劑藥!我說回去以後給他煮上吃,看情況,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藥後溫度回來,就可能就回來。結果第二天他又來找,說我媽情況很好,已經能夠坐起來,已經吃了很多東西,同時自己張羅著要下地幫媳婦做點家務活。我說不對,我昨天給你開了三劑藥。他當時,老太太病重的時候,手忙腳亂,又要準備後事準備老衣服,又要熬藥,所以三副藥熬在一塊(一笑)。一副一兩半,三副就是100多克,這就誤打誤撞,病人好得很快,據他兒媳告訴我,因為她急急忙忙,藥熬得過火了,剩下不多一點,加了水量不夠,過一會喂一匙,喂了四十多分鐘,老太太眼睛睜開,藥吃完了,老太太第二天就下炕了,所以藥量問題是個關鍵問題。用藥這麼大劑量會不會對病人造成傷害?這個大家過慮了,這個劑量,我是從60年代初期開始做的,

一直到81年7月,我們國家考古,發掘出東漢的度量衡器——權。當時發現有量液體的,量固體的,量粉末藥的方法,很全面。最後經過一些學者,特別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柯雪帆教授,作了系統的總結。我當時就是誤打誤撞,發現這個奧秘後,我就逐漸的查找歷史上為什麼發生斷層。為什麼張仲景傷寒論的方子治不了病。查來查去,從李時珍開始就是現在的小方子,幾錢幾分,雖然可以治好些個病,但是治不了大病。在重危急症領域起不了多少作用。(用古方就必須用古代劑量。原則上折算方法,就是漢代一兩,等於現在15.625克。如果少於此量,就不能治大病!關於古方,特別是傷寒論的劑量問題,過去大家都講,好多古人認為仲景方不傳之秘在於劑量。我在一生當中,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誤打誤撞,發現了這個秘密。我在60年代初期從甘肅回到山西,曾經治過7例心衰。心衰毫無疑問是少陰病主方四逆湯,但是用四逆湯這些人都沒有救過來。以後我就想傷寒論四逆湯原方是,炙甘草2兩,幹薑兩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過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約大者30g,小者15-20g,一兩照3倍來計算,四逆湯用制附子,起碼3-5兩左右,就是古代劑量!但是從明朝李時珍開始,對古方作過一番研究,認為古今度量衡變化不太清楚,究竟應該怎麼辦,他最後來了個折中,說: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也就是古方傷寒論只用到原方量的四分之一,這樣就等於把傷寒論閹割了。(40’)



傳統藥書上記載的重量以兩為單位,一般中藥行也以兩、斤為單位計算,然而坊間的書籍報章雜誌大多以克為單位,其換算方式為:



1斤=16兩 1兩=10錢 1錢=10分

1斤=600克(g)=0.6公斤 1兩約=38克(g)



 

1錢約=3.75克(g) 1公斤約=1.67斤

10克(g)約=3錢 1克(g)約=0.3錢=3分



以下資料是來自台灣朋友的。

1981年考古發現漢代度量衡器「權」,以此推算古方劑量,解決了歷史上古方劑量的一大疑案,對仲景學說的教學、科研、攻關、臨床應用意義重大。茲據柯雪帆教授歸納整理的資料並經反覆衡量核實,摘要介紹如下:
斤=250克(或液體250毫升,下同)
兩=15.625克
升=液體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 金石類藥末約2克 草木類藥末約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克
一錢匕=1.5~1.8克
一銖=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1升=50克 葶力子1升=60克 吳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虻蟲1升=16克 附子大者=20~30克 中者一枚15克強 烏頭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平均15克 瓜蔞大小平均一枚46克
枳實一枚約14.4克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厚樸1尺約30克
竹葉一握約12克

(二)
「權」的發現,意義重大,值得引起中醫界高度重視。劑量問題是方劑治病的核心,沒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質」。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漢代1兩為今之15.625克,1斤為250克。則經方的實際劑量,當以原方折半計量為是。明代迄今,醫家根據「古之一兩,約今之一錢」的臆斷,使用經方僅原方的 1/10。並且襲至今,懸殊太大,劑量過輕,不堪大任。仲景《傷寒論》不單是中醫學四大經典巨著之一,更是中醫學第一部急性熱病學專著。東漢末年,寒疫大流行,傷寒的特點,發病急,傳變速,故仲景立方劑量大,藥簡、力專、效宏,方能阻斷病勢傳變,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違仲景立方本義與用藥原貌,無疑嚴重影響了經方臨床效用的發揮,阻礙了仲景學說的發展與創新。
方劑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機,配伍精當,便是特定的劑量。以四逆湯的應用為例:四逆湯乃仲景急救亡陽危癥之峻劑,有斬關奪門、破陰回陽、起死回生之效。原方為炙甘草2兩、乾薑兩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為準,則四逆湯劑量是炙甘草30克,乾薑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藥效為制附子之兩倍以上),而部編中醫方劑學四逆湯之劑量為:附子5~10克,乾薑6~9克,炙甘草6。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於頃刻克。誠然難矣!無怪乎中醫心衰,十有八九要失敗。不是經方不靈,而是我們未能繼承仲景先師的衣砵真傳。習用輕劑,固然可以四平八穩,但是卻閹割了仲景學術的一大特色,使中醫丟掉了急癥陣地。
(三)
「權」的發現,是中醫界復興的大好時機,可惜對中醫界震動不大。衹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聞風而動,廣為傳播。而且立即埋頭於臨床研究,用炙甘草湯原方試治多種心臟病取得驚人的療效,令人振奮與感佩!我們身在基層前沿陣地的中醫,對此極為敏感。60年代中期,我已對歷史上習用的經方劑量,發生懷疑,每遇重危急癥,如心衰瀕死病人,輒用傷寒四逆湯類方原量投治。主藥附子則加一倍、兩倍、三倍,破格用藥,有100多例肺心病、風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導致的心衰瀕死病人,協同西醫進行搶救,絕大部分是西醫放棄治療,由我單用中藥,一劑附子用到200克以上,一晝夜按時服3劑,附子總量達500克以上,使這些現代西醫宣布死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我把此方定名為「破格救心湯」。80年代以後,把六經主方及常用《金匱》要方,唐宋以前久經考驗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釐訂劑量,置於案頭,以備檢索。《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寶庫中之寶庫,有強大的生命力!仲景上承內難,博彩百家,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仲景學說是中醫學活的靈魂,是中醫取之不盡的源頭之水,是攻克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仲景六經辨證之法,使我們洞悉病機,見病知源,以病機統百病,則百病無所遁形。立足於臨床刻苦研讀仲景著作,學以致用,反覆實踐領悟,是中醫成才的心由之路!也是提高中醫整體素質的唯一途徑。
(四)
古老的中醫學經歷了4千多年的歷史考驗,經受了近百年凶濤惡浪的摧殘,仍然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並且在21世紀昂首闊步走向世界,令人振奮。前途是光明的,但中醫的現狀是令人懮慮的。常見不少中醫大學生,走出校門即對中醫喪失了信心,而改從西醫。個別中醫碩士、博士厭倦中醫,另找出路,青年中醫不敢用經方治病,用西醫的觀點套用中藥,見急癥、重癥、避之唯恐不及,大部分中醫院放棄了急癥陣地,連省級中醫研究院的病床上也吊滿了輸液瓶……凡此種種,令人觸目驚心!可見中醫學院的教學方法大有問題,中醫後繼乏人情況嚴重,實在應該大刀闊斧加以改革!要打破儒家治醫、崇尚空談的老套,腳踏實地地把傷寒金匱的理法方藥的精髓原原本本傳授給學生。強調學以致用,早臨床,多臨床,有必要請經驗豐富的臨床家現身說法,以加深理解,使學生在畢業之前,即具有獨當一面、敢治大病的膽識與能治大病的功力。不要讓西醫課喧賓奪主,中西醫並重的教學方針,衹能培養出倫不類的「半瓶醋」。要在短短5年內,集中精力學好、學透中醫。
山野村夫之見,希望能引起中醫界的反思與沈思!
=================================
以上內容選自『李可』先生大作《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之「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
下面這篇可以印證上面的真實性 ... 不過加上分次服用的概念 ... 傷寒中的劑量看起來就沒那麼嚇人了 ...

據網上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對漢今度量衡計量單位換算方法說法不一,比較權威性的有:
1、高等醫學院校中醫教材:《方劑學》在「古今藥量考證」一節中說:漢代「一兩約合現代的9g(三錢),一尺約合六寸九分,一斗約合二升,一升水約合二合 (200 ml)"。又說:「古方一劑等於現在的三劑藥,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兩約合了3g(一錢)計算」。《傷寒論講義》「古今劑量折算表」中有類似的記載,並雲「凡雲若於升者,若作容量計算,以折合60 - 80 ml為宜」等。
2、中醫研究院編《傷寒論語譯》、《金醫要略語譯》雲秦漢時一兩為今之6.69g。
3、中醫研究院等編《簡明中醫辭典》、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附篇均據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記載謂東漢一兩折合為今13 .92 g
4、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漢代一兩為15 .6 g。
5、國家計量總局編《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記載漢代一兩為15 .6 g
6、丘光明《中國曆代度量衡考》記載西漢每斤合248 g(一兩合15 .5 g),新莽時期每斤238 g(一兩為14 .875 g),東漢每斤合220 g(一兩為13 .75 g)。


郝萬山先生在《漢代度量衡的轉化》一文中,通過文物考察來準確的到結果,更為可信:北京博物館裡有漢代司農銅權,是東漢國家最高的管理農業的行政部門,它所制定的標準的衡重器具,實際稱下來漢代的1斤=250g,漢代的1兩=15.625g,約等於15g。

郝萬山先生的觀點是:
「經方藥量的折算,如麻黃湯: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過來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從麻黃湯的煎煮方法上來看: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療量,如服藥發汗後,不再服用。那麼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們現在一次開的麻黃湯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樣的。
再如桂枝湯: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療量故折算為: 15g 15g 15g 10g 4枚
我們在換算的時候要記住兩點:一是漢代的一兩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克,還要記住這個方子分幾次吃。如四逆湯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吳茱萸加生薑湯是分五次服用的,這樣折合才能準確。這樣記起來就有點麻煩,再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當地的藥物用量習慣後,按照《傷寒論》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麼麻黃湯的劑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麼麻黃湯的劑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這個方法是最簡便的。即符合的當地的用藥習慣,又符合經方的用量。」


目前臨床多如此用藥,所以現在一天的藥量僅相當於《傷寒論》原方一次服用的藥量,而我們現在多數湯劑是分兩次服用,儘管是將原藥煎煮兩次兌在一起後再分兩次服用,但第二煎的有效成分實際上估計是比較少的,這從藥液的湯色上就可以看出,否則《傷寒論》原方也就不會只煎煮一次了。此外,《傷寒論》在桂枝湯服用法之後還有這樣的說明:「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曰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曰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如果以原方服用三劑計算的話,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的用量就是135 g,甘草90 g大棗36枚,現在的一天的藥量僅相當於原方一天藥量的九分之一;以二劑計算的話,現在的用量就相當於原方的六分之一;以一劑計算的話,現在的用量就相當於原方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原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的話,現在的一服也僅相當於原方一服的二分之一多一點。如此小的劑量,估計是不太容易出現「一服汗出病差」的。何況現在的病人也不太會每個人都能做到「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服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所以其療效就會大打折扣。


在小柴胡湯中,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曰三服。
換算成今天的g,其中柴胡125 g,黃芩45g,人參45 g ,半夏50g,甘草45 g,生薑45 g,總量355g,加大棗12枚,用水2400 ml,先煮取1200 ml,去渣,煎至600 ml,每服200 ml。

現在教科書小柴胡湯中的劑量:柴胡24 g,黃芩9g,人參9 g ,半夏9g,甘草9g,生薑9 g,總量69g,加大棗4枚。
就算劑量搞不准,有爭議,大棗的大小總不會有多大變化吧,為何減至4枚?


當年,何紹奇曾就類似問題請教過姜春華先生:「再如石膏的用量,《傷寒》《金匱》均有「雞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氣熱的白虎湯中石膏用量為一斤,照現在這樣的藥量折算則為一兩,而且還是16兩歸斤的一兩,實折今31.25克,去掉尾數,則為30克。雞子大一塊石膏,今曰實秤為50多克,而作為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變方,方中用石膏不過是清其郁熱的厚朴麻黃湯,卻用雞子大一枚,比白虎湯的的石膏還多,有是理乎?從前,我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姜春華先生,姜老也覺得不合適,他開玩笑說:「可能漢代的雞蛋比現在小,但漢代的雞蛋是多大?我們怎麼知道?」
根據中國醫處方用藥計量單位一律採用以「g」(公克)為單位的公制。附十六進制與公制計量單位換算率如下:

1斤(16兩)=0.5kg=500g1市兩=31.25g
1市錢=3.125g
1市分=0.3125g
1市釐=0.03125g
為方便以克來記量並按統一規定採用以下近似值進行換算
即一兩(十六進位制)=30克(實際是上一兩等於31.25克)
一錢=3克,一分=0.3克,一釐=0.03克
(註:換算尾數可以捨去)

漢代一升根據大陸那邊的考據約是現在公制的200cc。

一般都是把『傷寒論』原方用量」兩」當」錢」換算,曹穎甫是把」一兩」當」二錢」換算!只要比例不變,藥量隨病的輕重調整! => 這個算法應該就是錯誤的了

唐宋元明清至中華民國基本上大約相等,因此宋一錢可視為今一錢,一盞水可視為一碗水(200cc,既今飯碗)。

值得一題的,大陸的一斤=500公克,折一錢=3.125公克;
而台灣的一斤=600公克,折一錢=3.75公克

在這裡1斤不是以600克計算, 而是以590克計算, 所以和目前我們認知的台斤與公克換算率有些差異.
現今1台斤為600公克, 1錢為3.75克。

由中國曆代的衡制(重量)上來看, 1斤皆為16兩, 但換算成現今的公克卻有所不同, 略述於後, 供大家參考:
戰國1斤,約今250公克
 秦1斤,約今253公克
 漢1斤,約今220公克
南北朝略如前,但各自不同
 隋1斤,約今661公克。(小斤則為220公克)
 唐1斤,約今661公克
 宋1斤,約今633公克
 元1斤,約今633公克
 明1斤,約今590公克
 清1斤,約今590公克
民國1台斤,600公克
大陸1市斤,500公克



轉貼自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285395.htm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煩惱隨眠種子的損毀力是懺悔,通過四力懺悔可以消除煩惱隨眠種子

作意就是思考,推理的意思。這個是人類的一個自主能力。遇到一個外緣我們如何思考是由我們自己掌握的,並不是靠外界環境而決定的。否則同樣環境下的人思維方式豈不一樣?顯然不符合事實。
每當我們遇到一種外緣的時候,其實我們是有很多思維方法的,比如當有人罵我,我可以選擇思維罵我的人很壞,也可以選擇思維罵我的人為我消除業障,也可以選擇思維罵我的人是我的母親,也可以選擇思維罵我的人,所罵的話,被罵得我三輪體空。而如何選擇是我的自主。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我可能會選擇思維罵我的人很壞,這主要是由於心相續中對於如理作意缺少串習,對非理作意經常串習所導致。所以我們要聽聞佛法,不斷熏習自己的心相續,讓如理作意養成一種習慣,這樣就不再懼怕煩惱現前了。
不過初級階段還是儘量想辦法遠離煩惱的外境,比如選擇清靜環境,親近良師益友,多多聞思佛法,求生淨土等。這種選擇也是自主的,不是被動的。
所以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煩惱產生需要三個條件:煩惱隨眠種子、外境、非理作意。其中煩惱隨眠是煩惱的近取因,外境和非理作意是俱有緣。三個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能產生煩惱,所以煩惱本身不可能自己產生,要依賴這些條件,故煩惱無自性,“非自生”。
而 非理作意是凡夫可以主動控制的,當煩惱外境現前與自身煩惱隨眠相應,這時候如果能夠如理作意,煩惱就不會產生,惡業也就不會產生。所以做善做惡是掌握在有 情自己手上的。並不是毫無自主的宿命論。煩惱隨眠種子是煩惱而生,也就是煩惱的習氣。當一個煩惱現起,就在心相續中產生一種習氣,這種習氣就是煩惱隨眠。
煩惱生煩惱的習氣,煩惱的習氣又生煩惱,因生果,果生因。迴圈無始。
注意:這裏的“生”不是自生,是能生。就是還需要另外其他條件才能產生。



轉貼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39522.html# 簡體轉繁體

開示一生修持之總綱

五力”是指:白法種子力、串習力、牽引力、對治力與發願力。
  五力中以“牽引力”為最重要。每日早晨起床後,應立 即猛力發願:“總體上說今生、特別是今年、尤其是今日,我不能輕易浪費,而要降伏我愛執這個敵人,做些有意義的事!”發心決定了我們行為的善與不善、決定 我們將要行的是小乘事業還是大乘事業;小到殺一隻蝨子或是做午飯,都是發心後去作的。我們從今晨起床系腰帶開始,起心動念都是為了衣、食、名等現世的安 樂。不應再繼續如此下去,系腰帶時應塞一張便箋在結子裏提醒自己,如前發願,痛下決心。
  “白法種子力”,為了增長菩提心而由“加行法”等門所作的積福淨障。我們平日所作的善多半流于現世的目的,糾正這種作法是很重要的。
  “串習力”,在行、住、坐、臥諸威儀中均設法使兩種菩提心增 長,不間斷地修行。大菩薩們能佈施自己的頭顱與四肢等,做出我們難以接受與實踐的菩薩行,也是在心熟習之後才得以成就。剛開始學打鐵、斷木,做起來總是很 不順手,入門後就不難了;佈施自己的生命也一樣,熟練後,就會像惠施蔬菜那般容易,所謂:“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據說有些古德騎馬時,在一隻腳套入馬蹬另一隻腳尚懸空前,就 已將“道次第”作了一遍“憶念修”,這也是習慣所致。串習與修習是同樣的意思,即便是一口氣喝一碗茶,如果不經練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治力”,我愛 執初露苗頭,即予剷除,就像打偷食的狗一樣,應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治我愛執。
  “發願力”,晚上臨睡前,將日間所作的善根回向,使兩種菩提心增長。
  以上所說為現世五力,至於臨終五力,即是修七法門的“遷識法”,所謂:“大乘遷識法,五力重威儀。”
  修心遷識法中,雖然不需要念“嘿嘎”與“呸”,但與其他遷識法相比,此法卻更為深奧。
  五力的名目與前相同,其中“牽引力”,是指發願自己在臨終與中有階段,能夠不離菩提心。
  “白法種子力”,將自己最貪著的東西作上供下施等,佈施給殊勝福田,或是將所有財物分成幾份回施他人。如此一來,心無貪著,這要比死後由別人代為薦福好得多。
  以前有一個比丘,因貪戀缽孟而受生為蛇,被佛陀驅入林中後, 嗔火熾燃,焚毀樹林,自己也被燒死,墮入地獄。因此,這位比丘前後連續三生的身體,為三種火所燒。又如某人將黃金埋入地下,因為貪著黃金,死後也受生為 蛇,後來將黃金供養佛陀。如果我們不願佈施財物,結局可能與他們相同。同樣的,如果食著於自己的身體,將受生為身中的寄生蟲。以前某湖邊有一具女屍,一條 類似蛇的蟲子在屍體的口、鼻、眼、耳等各竅爬進爬出,纏著屍身不走。這是因為那個女人的前世對自己的身體很貪戀,時常在鏡子前顧影自憐,死後變成蟲了留連 不去。所以說,我們在臨終時要積福、猛力發願求菩提心增長,尤其重要的是不可貪著自己的身體等。(帕繃喀仁波切又舉了另一個事例,有個出家人生前對銀錢十 分貧著,死後變成一隻蛤蟆,用爪子緊抱住銀塊不放。)
  某些人因為貪著的關係,臨終時很難斷氣。安多有位老喇嘛,平時愛吃油酥,死的時候很困難。貢唐絳貝央十分善巧,他要老喇嘛發願往生兜率淨土,並說那裏的油酥比他們寺院裏的好吃得多。老喇嘛聞言,立即斷氣。我們將來也可能會有類似的危險,所以,斷除貪著是極為重要的。
  “對治力”,是指臨終時要修強力的懺悔、防護。如杲臨終者是密宗行者,屆時應修“自入灌頂”或求師灌頂,還淨菩薩律儀與密宗律儀。其他人則應盡力善修懺悔、防護,這在平時就很重要,臨終時尤其關鍵。否則,即便本來可以往生淨土,也將因為這個障礙而去不成。
  “發願力”,這不是指發願往生淨土等,而是發願將一切有情的苦與罪障成熟到自己身上,以及發願能生起菩提心。
  “串習力”,是指平時精熟於菩提心的修在,臨終時因習慣的力量,在修菩提心當中往生,此外沒有更高深的修法了。
  至於臨終者的威儀,應效法大悲大師涅槃時的威儀,作右脅臥,以獅子臥姿去世。單是這一臥姿對往生淨土也有很大的幫助。
  總的來說,下士道者應在修“皈依”中往生;上士道者應在修“菩提心”中往生,如是等等。
  有人或許會懷疑,這些修法當中似乎沒有往生淨土之法,然而實質上絕對是有的。切喀瓦臨終時命近侍急設供品,他說:“我原本發願為利一切有情而去無間地獄,但是現在看來是去不了了,淨土的景象已經出現。”格西博朵瓦也是這樣圓寂的。
  以前有母女二人被水沖走時,彼此關心著對方,發起善心,結果受生於兜率天。又如,洛卡洽薩地區有一條皮筏因載物過重,快要破裂下沉時,有位郵差發起善心,躍入水中,他並未淹死,有彩虹貫照。
  如果臨終時能清楚地想起殊勝善心,即便是造作的菩提心,亦能 往生善處,當可無疑。我們往往對“嘿嘎”、“呸”之類的遷識法很重視,並將出現遷識前兆看成是了不得的事情;其實,就算我們不修任何所緣,多練幾次“嘿嘎 ”,頭頂上也會出現遷識前兆等。這是風的活動,並不稀奇。
  修心遷識法中,雖沒有“嘿嘎”與“呸”,但卻是所有遷識法中最深奧者。修其他遷識法難說是否能在臨終時關閉惡趣之生門;但如能以五力而往生,則保證不墜惡趣。



轉貼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19824.html 簡體轉繁體

思維在修行的過程真的很重要嗎?---雪歌仁波切

问:有些祖師大德,靠著依止善知識、打掃淨罪等等,突然就開悟了,從他們的傳記裡,並沒有看到他們對於苦諦四行相、空性等的思惟與修習,所以思維在修行的過程真的很重要嗎?

雪歌仁波切答:他們是因為前世已經修過,但那些修行的習氣被業障蓋住,所以,今生做資糧的累積與罪障的消除。當業障消除之後就突然開悟了。而我們,必須在此生不停地修行,藉著好好地思惟來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為 什麼要思惟佛經的內涵?因為佛經的內涵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對付煩惱、煩惱的行相是什麼樣子、心的本性是什麼、我有沒有能力對付煩惱…,這些要思惟了解之後, 把它用在自己的心上調心。沒有思惟、僅僅拜佛念佛的做法,是外緣,它當然會產生一些幫助,但並不是直接消除煩惱的方法,不是煩惱的正對治。
假設現 在有二個人,一個不用思維,只是單純地念佛拜佛或打坐;一個不停地思惟著要如何對付煩惱、如何調心。有一天,他們遇到了自己不喜歡的人,被這個人臭罵一頓 時,心裡想生氣的這種煩惱會生起。此時,如果平常腦筋空空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大概就會氣死了:「我是一個唸佛唸了幾千萬遍的人耶!你竟敢罵我!」另一個 常常思惟的人,調伏煩惱的能力會比較強,因為他已經習慣用各種角度去思惟,比如《入行論》第六品裡有許多調伏嗔恨心的方法,馬上可以運用它們來對付煩惱。
我想說明的是,念佛,是一定有功德的,但與思惟的功德相較起來,念佛的功德比較小,因為思惟調心是近取因,是真正能消除煩惱的因,拜佛那些是外緣,並不是直接對付煩惱。


轉貼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13952.html

如何學佛?

原著:多識仁波切
總括為四個字:修心養性。

(一)何謂修心、養性?

為 什麼要修心呢?前面已說過,世界的主體是人,人的主體是心,心是最根本的。心,不是肉團心,不是指心臟,而是指人的思想意識。《華嚴經•十地品》裏說:“ 三界唯心”。唯識論解釋說,世界上只有心存在,除了心沒有別的事物存在。中觀見不是這樣理解,不是說心之外不存在別的東西,而是說心在一切的事物之中起到 了一個主導、支配作用,這是佛說三界唯心的真正密意。三界唯心是說一切事情都由心來主宰的,心修好了,人的行為、言論自然就會變好。所以,修行又叫修心, 修行須在修心的基礎上才會體現。主體的意識如果修不好的話,修行是不起作用的,修行的根本在修心。

養性,就是把良好的善德、美德養成習 慣,形成習氣。養性就是成性,性是習慣,要把一系列的好的行為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就是成性。有的人做惡成性,我們不要做惡成性,而要做善成性。人一生 當中會有很多壞的習慣,文化思想上的很多錯誤知見,我們要儘量防止,不要被污染。比如說吸毒、賭博,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這些壞習慣,對學佛的人來說是 絕對不能做的。更重要的是要抑制我們思想意識裏的貪心、嗔恨心、傲慢心以及邪見等。要培養運用空的智慧來抑制貪心,一切皆空,你貪它幹什麼?要培養慈悲心 來扼制嗔恨心。經中說,人有多種惡,最大的惡是嗔恨心,很多壞事情都是一怒之下幹出來的。掌握核武器的人,一怒之下按下一個鍵,就可以把世界瞬間毀滅,因 此說嗔恨心乃萬惡之首。傲慢又是什麼呢?人都有傲慢心,自己覺得智慧比別人優越,地位、權力比別人優越,財富比別人優越,身體比別人優越,因而產生一種傲 慢心,瞧不起別人、傷害別人。然後就是邪見,邪見害人是很厲害的,比如說我是小狗。有的人說:我什麼也不相信,我什麼也不信仰。但是,從邏輯上來說,什麼 也不信仰,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他信仰的是不信仰的信仰。

修心養性的辦法很多,總的來說就是清心寡欲、修身修德、積極行善、多做奉獻,要力所能及地多做善事。從這方面來說,在座的諸位企業家都有這個條件,可以對社會、對人民、對國家多做貢獻。

學 佛並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樣,拿一個皈依證,天天念些經,念一些佛號,就算是學佛了。這是形式上的學佛,不是真正的學佛。真正的學佛是你的善心見於行為, 從你的行為上表現出佛的德性,也即表現出善心,表現出人性的光明面,這才是真正的學佛。你有了這種善心,去做善事,即使是一句佛號都不念,也不去寺廟禮拜 佛菩薩,沒點一柱香,但是你的行為已經是佛菩薩的行為。

我經常看中央電視臺的《道德觀察》欄目,看到現在社會上有些非常平凡的人,做了非 常不平凡的事,非常令人感動。比如,天津有一個拉三輪車的工人,20年積攢了20多萬塊錢,去年全部捐獻出來做助學金,幫助那些貧困地方上不起學的孩子。 他辛苦賺錢,不是為了自己享受,他沒給自己買房子,自己住的只是間簡陋的鐵皮房,也沒給自己的獨子一分錢,20年的積蓄一下子全都拿出來奉獻給了社會。他 這個行為是非常偉大的,確實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看了之後讓人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憾。

還有一個例子,有一個農村婦女,她二十七、八歲的時 候,丈夫對她很不好,怪她不生兒子,很蠻橫地把她和她的兩個姑娘,母女仨都趕出了家門……然後,只好到處流浪,她在外地找了個老頭,在那裏安了家。兩三年 以後,有一天她在火車站上,遇到了一個被遺棄的一歲多的小女孩,這個女孩正是她前夫和另一個女人生下的孩子,因為又是個女兒,所以又被前夫遺棄。她本來 想,這是我仇人的孩子,我應該把她殺了。但又不忍,因為孩子沒有罪。於是,這個女人非常善良,她就把這個小孩拾起來,抱回去撫養。結果,到了兩三歲了卻說 不了話,一檢查才知是個先天的聾啞人。好多人見了都說:你不要養了,把她扔掉吧。她說:怎麼能扔呢?這是個人啊!她向別人借了一萬多塊錢,帶著孩子去看 病,但錢用光了病還沒治好。她的姑娘也建議說:媽媽,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治好她了,你可以把她放在外面,如果讓有錢的人撿回去的話,或許可以治好她的病的。 實在是沒有了辦法,有一天,她就把這個孩子抱到火車站旁邊去,希望有人能撿走她,但扔下之後,那小孩就哭,她聽了不忍,就又抱了回來。這一次,她下決心要 傾家蕩產,把家裏所有的能賣錢的東西都拿出來了,一定要給這個小孩看病……奇跡終於出現了,病竟然看好了,原來並不是先天性聾啞,孩子能說話了……耗費全 部家產,只為救一個與自已毫不相關的陌生人,誰能想像得出她家困難到了什麼程度?她的大姑娘出嫁的時候,她連一雙襪子都買不起。就是這麼窮的一個農村婦 女,她收養了兩個孤兒,就是這樣子的偉大,這是真正達到了佛菩薩的思想標準。
所以,學佛應該從實際行動中來學,不要流於口頭上。現在,許多人學佛都 是口頭上學,實際的不學,專搞形式主義。當然,做為僧人,他是職業的修行人,他可以誦經、坐禪。誦經是為了學習佛的教導,佛經本來是課本,現在有人把大藏 經純粹當成供品,供磕頭、朝拜用。經書都沒人讀了。僧人念經,兩堂課三頓飯,按部就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邊看邊吃邊念,雖念也不知道意思,這樣的念法,真 正對學佛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坐禪,是為了修禪定,為了開悟。靜心打坐,每天放鬆,剷除一些煩惱,這是非常有好處的。更重要的是,坐禪能集中精力,定能生 慧,真正的智慧就是由定中來產生的。在家學佛的人,應該有適合自己禪修的方便法門,坐禪可以坐,但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因時、因地、因人去修行。

對真正的悟道的人來說,一切存在都是課本,社會就是我們的經典,從社會上可以悟到很多佛經的道理,苦、空、無常等等。一切的行為也皆是修行,睡覺、吃飯、做事、走路,都可以變成修行,應不拘任何形式,靈活地運用各種修行的方式。

過 去在西藏噶當寺,有一個很有名的修行人,他每天的修行就是注意觀察自己的思想,早晨起來第一個念頭出現的時候,他就觀察:我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如果是善 念,他就放下一顆白石頭,如果是惡念,他就放一塊黑石頭。到晚上做總結,今天我產生了多少善念、多少惡念?剛開始階段,善念很少,惡念很多,一看就是黑石 頭的數量非常多。他就自我批評、責備說:你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還算是個人嗎?無始劫來,就是因為自私而淪落六道輪回受苦,今天好不容易明白了斷苦得樂的方 法,只有時時想著別人才能脫離苦海,你還想這些壞心,你對得起自己嗎?他就是這樣的指責自己並不斷修正自己。過了幾年以後,白石頭越來越多,最後,每天放 上的全是白石頭,沒有黑石頭了,沒有惡念了。

所以,修心就是從善念和惡念上來區分的,每天的生活中,你就關注這件事。貪心出來了,這個貪 心是一個惡念;想著幫助別人的慈悲心,是一個善念……把它們都做個記錄。精神世界的改造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歷程,但如能象這樣子地觀照自己的念頭,逐步減少 惡念、積累善念,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修心的方法。

有的人說,我是想學佛,可惜沒時間。真心學佛,怎會說沒時間呢?比如說晚上臨睡前想上幾分 鐘,這是修行時間;早晨起來,先反觀一下睡夢中你都在想些什麼?這也是修行時間。做事休息時、坐車的時候……這不都是時間嗎?非要有一個佛堂,然後有一個 座墊,在那裏坐下來,這才叫做修行嗎?不是這樣的,這樣只是形式上的學佛。

比如說,藏地五八年以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當中,不允許學佛, 認為是反動,誰學佛就會挨鬥,嘴都不能動一下,如果動一下嘴,是不是在念經、念咒呀?好,麻煩來了,馬上就被捉去批鬥。那時根本不能念經,連經典都燒了, 念珠當然也是不許拿。就是在這種的情況下,我們的信仰不變,只有在逆境中我們才更加認識到信仰的珍貴,實際上信仰是一種內心思想的東西,表面上看不出來。 現在社會上也有很多高級知識份子,表面上沒有信仰,沒有標榜自己是一個佛教徒,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對三寶極其虔誠。

有些人問:我還沒皈 依,我該怎麼皈依?皈依有外表的皈依、內在的皈依兩種。很多人履行了皈依的手續,而且得到了一個皈依證,但是他思想上沒有皈依,這個不算真正的皈依。過去 不是常說,很多共產黨員,組織上入了黨,但思想上沒有入黨。組織上入了黨,思想上卻沒有入黨,就沒有黨性。皈依也是如此,應該是心靈深處的的皈依,而不是 表面上的皈依,這很重要。真正心裏面的皈依,可以有師可以無師。如果有師父的話,在師父面前去皈依也可以;如果沒有師父,自己向十方三世一切佛發願“我皈 依佛教,我信仰佛教”,這就夠了。受菩薩戒的時候,也是如此,沒有傳戒師的情況下,可以自己在佛像前受戒。

任何環境下都可以學佛,這是肯 定的。別人不知道你信什麼,信仰是看不見的。如果不方便的話,念珠也可以不拿。去佛堂禮佛,非要趴倒在那裏磕頭不可嗎?我一個意念就過去了,我們需要的是 對佛的一種思想上的敬重,敬佛並不一定要趴在那裏磕頭。燒香、點燈也都是這樣的,不在數量的多少,關鍵在於是否有心。有形的物質供養是非常有限的,而觀想 的意供則是無限的。

佛教的每一種供品都有它的象徵意義。藏傳佛教裏頭,點酥油燈是什麼意思?燈,代表光明,光明代表智慧。所以,當在佛前 點亮一盞燈的時候,應當發願:“希望智慧的明燈照亮我心,照亮每一個眾生的心。”花,也是一樣,代表美,象徵幸福與快樂,在佛像前供養各種花或觀想獻花的 時候,當發願:“希望一切眾生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不懂佛教的人,燒香拜佛時,求財、求子、求升官……曾經有一個部隊裏的處級女 幹部,好幾年前找到我,見了面後就說:“我想找您學佛”。我問她想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她說:“我們一起參軍的人,有的當了將軍,有的當了部長,都升職了, 就是我上不去,您有沒有辦法幫助我往上升一級?不然,我實在沒有出頭之日。”我當時就老實告訴她說:“對不起,我沒辦法。我不能跟您撒謊,無法承諾兌現這 類的要求,因為佛教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這些。”第二天,她就走了,再也沒有來過,她知道我是不能給她解決任何問題的。
(二)具足智慧與信念



佛教是一種理性的信仰,學佛貴在兩點:一是智慧,二是信念,這是龍樹菩薩《致國王書》中所說。



先 說第一點:學佛為什麼要有智慧呢?佛教不是盲目的信仰,必須要在提高認識的前提下,才能信仰。有一個加拿大人,他信仰藏傳佛教以後寫了一本書,書的前言裏 頭說:他出生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從小就隨父母親上禮拜堂,後來稍微大一點的時候,他就想知道為什麼要禮拜,為什麼要信教?但是得到的回答是:信仰就是信 仰,沒有為什麼,對上帝不能產生懷疑。他說,我當時聽了很納悶,為什麼要信仰都不明白,又怎麼能夠皈依信仰呢?後來,他接觸到藏傳佛教,他說藏傳佛教和其 它宗教完全不一樣,藏傳佛教是知識性的宗教、哲理性的宗教,有很多知識在裏面。佛教是唯一的,需要通過學習知識、提高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才產生出理性信 仰的宗教。他說,我們追求智慧的信仰。為什麼信仰要以智慧為前導呢?因為有了智慧,才能分辨是非、善惡,才能認識到佛教的好處、不信教的壞處或者邪教的壞 處,在自己分辨的基礎上,產生一種理性的信念,你會認為到這是你應該信仰的。這樣產生的智慧的信仰,才是理性的信仰,是不迷信的信仰。理性的信仰是能夠經 受得起考驗的信仰,而迷信則是靠不住的,經不起考驗。比如,過去信佛教的很多人,都是低層次的,文化大革命一開始,他們就來批判佛教,說自己無知不懂才信 仰迷信。這些人從來都沒有真正認識過佛教,所以當別人批判說是迷信的時候,他們就立即跟風,馬上放棄了自己的信仰。

什麼叫迷信?迷信是在 對一件事情、一個問題沒有認識清楚的情況下產生的觀點和看法。迷,就是認識上的迷,對事情認識不清楚,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正確的觀點或見解,都叫做迷信。 迷信不一定是指宗教,對科學也有迷信,如果過分地信仰一種結論、一個方法的時候,就是迷信。科學沒有最終的結論,物理學上的幾次革命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牛 頓的經典物理,整整流行了三百多年,認為是科學,沒有比它再科學的科學了,它是最終的結論。但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出來之後,經典物理的理論就動搖了, 對物理世界有了更高的見解。再後來,量子物理又把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推翻了。當時,愛因斯坦不相信,他提出了一種宇宙常數,他說是絕對正確的,被推翻時他 還不服氣,但事實就是如此。科學沒有最終的結論,今天這樣是正確的,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才發現這個正確性只是暫時的,不是終極的。如果是終極的話,也沒辦 法發展了。如果你相信這個暫時的結論、暫時的科學成果,一直停留在這樣的水準上的話,那你就是迷信。一旦出現了新的理論,你就會對它進行批判,這在科學發 展史上是常見的事。
所以, 即使是迷信,也不能完全說是件壞事。人們處在認識的某一個階段,還沒搞清楚之前,就叫做迷信。有沒有人迷信佛教呢?有。佛教不是迷信,但信佛的人有迷信。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信佛的人的根基不同、智慧層次不同。有些農村的人念佛,沒有什麼文化,很多東西他都不懂,就把拜菩薩當成迷信。梁啟超曾經說過:南方的 佛教是理性的佛教,北方的佛教是迷信的佛教。為什麼呢?因為南方文化較發達,知識份子、才子佳人多,是從哲學的角度來研究佛經,不會輕易搞迷信,其信仰是 建立在研究認識的基礎上的,所以說是理性的信佛。而北方的老粗比較多,文化層次較低,他們的信仰和民間迷信混在了一起,這樣就成了迷信佛教。是不是迷信佛 教,不在佛教本身,佛教本身不是迷信,但是我們不能排除說有信仰者是迷信,這個一定要分清楚。

第二點:信念,就是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建 立一種信念,不容動搖。如果信仰的人沒有信念的話,信仰就沒有基礎,不牢固,也就是說這種信仰是三心二意的信仰。三心二意,會產生什麼結果?比如說你對朋 友三心二意,可以嗎?家庭裏面夫妻之間三心二意,可以嗎?不可以,否則會很快離散。同樣的道理,對終極的皈依處三寶,又怎麼能三心二意呢?所以,信念是非 常重要的。佛經裏說,學佛欲成就的話,有兩種情況:要麼就是正確地認識佛教,真正精通佛教的理論;要麼就是純粹的信仰。



知 識、理論都是屬於理性的東西,而信仰則屬於感情類。有的人知識多了,懷疑也會增加,導致信念缺乏。這個現象在知識份子中比較普遍,好象什麼都懂,但又什麼 都不信,沒有堅定的信念,學佛是沒有多大成就的,這是最不好的。佛教就是要求要有信念,在信念中會產生很多奇跡,產生許多的感應。有信念的有感應,沒信念 的人不會感應。儀器是測量不到佛的精神能量的,但是有信念的人就會有感應,在夢中或在現實中,都會得到佛菩薩的感應。這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會產生一種能 量,所以,具足信力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佛教需要理性,但是純理性是不行的,還需要有信念。信念是感情,智慧是理性,理性和感情,兩者不 能分開。光靠智慧,沒有慈悲心是不行的,慈悲、同情心是感情,很多善事不是從理性上獲得,而是從感情上獲得。所以,把感情和理性很好地結合起來,這叫做悲 智雙修。學佛的人,須悲智雙修,不能偏重哪一方。

藏族人從甘肅或者四川出發去朝拉薩,順著汽車路五體投地磕長頭,磕完一個頭,劃一個印, 再腳踩在這個印上,往前再磕一個頭,一天大概走上一華里都不到,就這樣堅持用三到五個月的時間,一直磕到拉薩。這就是一種信念,沒有信念的人如何可以做得 到?米拉日巴大師,即身成就,他在學佛中體現的堅強毅力,就是一種信念力的表現。先是十二年的苦行,背石頭把背脊都磨爛了,露出了骨頭;後來十八年在山洞 裏修行,因為沒有別的可吃,就吃蕁麻草,渾身皮膚都吃成了綠色,就是現在唐卡上畫的樣子。如果沒有信念,可以做得到嗎?

佛經裏有一句話: 命可舍,信念不可丟。為什麼呢?命儘管重要,但是若能堅守信念不動搖,死了還會轉世再來學佛。而如果丟失了信念,難得人生就這一次,來世是否還能再一次地 獲得對於佛教的信仰,這是很不確定。所以,信仰貴於生命,這就是信念。佛教上的很多奇跡,都是通過信念才顯現出來的。

講完了信念及皈依, 對於大家關心的學密法的問題,我也說上幾句。密法是一種快速成就法,但講究根基。要學密法,是不能自學的,必須要尋求一個具格的良師,求得灌頂、獲得傳 承,這很重要。密法是不能自學的,真正想求法的話,最好直接到藏地去,在那裏不會有假。灌頂,需要有傳承,是一代一代很嚴格地傳下來的。沒有傳承,即使是 懂得佛法,也不能夠灌頂。

現在,騙子很多,就像市場上的假貨一樣,到處都是活佛、格西,十個有九個是假的,不明底細不要輕易相信,不要隨 便來一個什麼人,你就要去求法,會上當的。有氣功師說,我們得到了密法的書,就可以自學了。我曾寫文章批判過,這是十分錯誤的,密法是不可以自學的。有騙 子在網上搞遠端灌頂,吹噓自己在西藏學到了大威德密法,一個人掏一、二千塊錢,給寄一套材料,就可以修。我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直接在網上批駁了他幾句。持 有傳承,這是密法裏頭很重要的一條。有些人在電話裏頭求法:“喂,你能不能告訴我一下大威德的咒子呀?”我說“對不起,哪怕有這個咒子,也不能在電話裏 傳。”因為密法得保密,戒律是非常嚴格的,不可以隨便說。


轉貼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15071.html 簡體轉繁體

上師開示修持之要法

  衲徒林聰為求眾弟子修持無上佛法正確無誤,請衲開示修持之要訣。衲尚不能自度,何況教授他人?唯衲之上樂金剛化現根本恩師曾有所開示,衲未敢忘。現複述如下,祈請專研:

  學習、思維與深觀(聞、思、修)應該順序而行。上師講解佛法後,弟子研習內容大綱,再詳細研習內容精微之處,至完全明白表面與內裡深義時,得「由學習而領受之理解」。

  學習後,以四大思維分析及其他邏輯因明分析,仔細研究開示之內容(是否正確?是否對眾生有益?能否令人得解脫?)至一切懷疑之點都一一經分析推敲而推翻後,知道開示正確無誤,合乎因明,方為接受,此為「因反思而領受之理解」。

  再下來,以一念不散之定力反複深觀(深入思維觀照),於定中不斷熟思開示之內容,如此,正心變得堅固強大,邪心減退至完全拔起,即証佛境。

  為助對佛法之學習、思維與深觀,弟子必須修持清淨法(懺法)及積德修行。這些又全依賴於信心。如無清淨正確之信念,單靠苦行與聰敏是不能達到証悟的。尤如燒壞之種子,不論怎樣施肥及曬陽光亦不可能發芽。此點彌勒菩薩曾經開示。

  信念──一切善德之基礎──為一種喜悅及弘願之意念。例如以侍奉上師來說,弟子因反複思觀侍師之所得之助,心中馬上生出喜悅之心及願意侍奉恩師之念。

  全部佛法之修持須要靠長遠之眼光,如似「趁墟」般之修持態度只如孩童之無義遊戲。同時以世俗之利益方面來衡量佛法而修持亦同樣毫無作用。

我們誤認空洞之名利為最重要;
但世間財富實似幻現騙象。
最無上的其實為清涼佛法;
最具重要的是無上佛法;
臨終唯一能對己有助的為無上佛法;
令致成就究竟道的為無上佛法;
故應使意令與無上佛法結合。
豐富知識不能成就佛道──必須實修佛法。
即使廣閱佛法經文亦無助──必須實修佛法。
建立意念之尊嚴不能成就佛道;
練修氣脈之學亦無助;
即使觀想、唸咒及手數佛珠亦無實助;
真正實用的是三主道:出離心、菩提心與及正知見,
於「菩提道次第」中詳盡教示。
欲得教示勿隨處追求;
欲得教示勿枯讀文字而不深入解悟;
欲得上師應修「菩提道次第」;
欲得本尊應修「菩提道次第」;
欲得菩提心應修「菩提道次第」;
欲得護法應修「菩提道次第」;
尊貴之子,勿棄「菩提道次第」而妄求再上教示;
「菩提道次第」為無上佛法之精髓心要;
為尊勝眾之財寶;
為達致佛境之速徑;
為宇宙和平之基。
尊貴之子,緊記以上教示!


後記:色拉寺昧堂嘉朗社祈竹仁寶哲應弟子林聰求請而著。


  此篇是在「日修課誦儀軌集成」中所記錄的一篇寶貴教授。當年第一次看到時,並不理解其中內容深義。甚至可以說,那時年輕識淺,狂妄自大,以為真能理解了此殊勝教授,並沒有深思其義。現在回思起來,實在懊悔不已。
  所以現在貼上來和各位同修分享此甘露法要。
(若上善老大還有當年的英譯原文,可否寄給我一份,讓我仔細參詳。若是沒有或事忙,則不用掛心了。請代我向各師兄姐們問安,新年快樂!)


轉貼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04492.html

洛桑嘉措講授修心七義

四行勝方便
   第一、順緣集資行:要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先要積集資糧。上面曾提過,為何有那麼多違緣,主要原因是福德資糧不足。由於我愛執造成的一切違緣,無法讓我 們積集福德資糧。今後應該努力積集福德資糧,思惟佛陀及諸菩薩的功德,以及禮敬、供養、讚歎,對上師也是一樣的。觀對一切眾生慈心悲心,做利益一切眾生的 事業,這樣所獲功德很大。
  第二、違緣淨罪行:目前遭遇許多障礙或煩惱,都是以往造的不善業,應該懺悔往昔的業障。目前感受不如意果報,好比竊盜被抓到,證據具全,無可抵賴。感受苦果,就是不善因,要努力懺悔,懺悔應以四力方法懺除。
  (一)、依止力。本身必須具有對治力量,好比作戰一樣,自己沒有力量,若有武器也無法直接消滅敵人。我們深信因果迴圈,至心皈依三寶也是依止力。若得在家戒或出家戒,戒位更高,懺悔的力量更大,所以依止力最基本要有十善戒。
   (二)、破壞力。知道違緣干擾,應了知都是前生造的不善因。不要說前生,目前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造惡因,思惟一下:是善念多或惡念多?壞事無須他人教導, 像水往下流,非常自然的不需用力;而善事尤如水往上流,必須靠抽水機,要很大力量才能達到目的。我們都知道善惡不同的因,感善惡不同的果報,可是造善業必 須很多因緣,因此善業是多麼微小,惡業力量又非常大,當然感受痛苦的果報多於快樂。所以,如不加以對治,則來生以善惡業比例論,有百分之八十機會墮三惡 道,至於人道或增上生是多麼渺茫。假使反覆思惟,會感到毛骨悚然,如毒藥入腹,一心早求出離,積極修行善法,也後悔造作惡業。若此種心態能夠維持久長,則 破壞的力量越強,依此也可以增強遮止力,破壞力是四力中最重要的。因為後悔痛改前非,承諾不再造罪因就是破壞力。
  (三)、遮止力。瞭解造惡業會感嚴重後果,從今以後不再造作任何惡因,我們要反覆思惟,自己立誓承諾絕不再造惡因,這就是遮止力。那麼當惡念生起,就能立即對治,防止造惡因的力量更大了。
  (四)、對治力。依靠前三力,再加上念佛禮懺。對治力最大的力量,就是對眾生的慈悲心或觀空性,或邊觀空性邊觀慈悲心。
  如果四力懺悔做得澈底,雖然造了無邊罪業,也可以懺除清淨。因此,只要努力修正對治----懺悔,業障就能慢慢消除。
   第三、供朵馬行。一般的干擾有很多外緣,如人、非人等。非人傷害的原因,它們有些為了要得到食物,但是我們不知道,並未給予食物,就來傷害。有些是希望 我們報他往昔對我們之恩,也有些是特意來傷害。為了滿足它們的願望,供食物並持頌一些善偈。世尊在世時五百鬼子母經歷中,她為了養五百鬼子,傷害很多有 情,佛陀為了阻止她,把她的一個鬼子藏在缽中,因此她從須彌山頂到大海深處,未能找到故來問佛陀。世尊問她:“你失去一個孩子如此傷心嗎?”她回答:“當 然!”“那末他人只有一個或幾位而已,你去傷害他,他們不會傷心嗎?”她回答:“但是我要養我的孩子!”“你不能放棄此行嗎?”“那我要以為食物?”世尊 說:“你若能斷此行,你的食物我的弟子給你,若你發誓不再傷害他人,我還你的孩子。”因為她發了誓,佛陀就把孩子給她。世尊答應給他們食物,每當食畢時, 留下食物捏成一摶,放在旁邊並念一句偈。這是佛陀曾經答應的,所以應該給它們食物,但不要禮拜,因為它們不知善惡取捨,可以對它們說些慈悲心,善惡果報 等。心中想就可以,它們能瞭解。對修心修持堅固者可以思惟,這些來傷害我,成了我修心的助緣,請你再來傷害,我會供朵馬,要如此提起心力。
  第 四、勸請護法行。許多人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供護法神,請求庇佑,如生意成功,官司不要打輸了等。供護法神,一般多求今生順緣,減少障礙。但應思惟,諸護 法們,如在世尊足前所承諾,我為具足順緣,消除逆緣而供。違緣對我們有很大幫助,希望再多一點違緣,這樣祈求才對。西藏有位有名的護法神,我以前在哲蚌寺 時,上師告訴我,請求護法神時應該說:“對我修行善事,如有違背心態,請處罰我,讓我知道。”這對我有很大鼓勵,當要違背善法時,心中就會想到誓言,如果 做些或說些非善,似乎有一種干擾,或不吉祥事快要發生,我就想到這是護法在引導。我剛來辯經院時,開始三個月伙食並不好,那時有位朋友送我兩塊酥油,我就 放置在鐵櫃旁邊,心想留著自己吃。出去回來看到一隻狗把酥油咬走,本想去追它,後來心想不對,我原先起了貪念,可能是護法處罰我,就讓它吃吧!譬如對好的 瓷器,我一生貪心就會打破。所以現在戴手錶,一定要便宜的,否則很容易不見了。
  遇緣即修習
  我們不論遇到任何因 緣,都要想這因緣是助我修習佛法。例如見到乞丐時,心想真是可憐,因為往昔慳吝心,所以今日淪為乞丐。我們應以慈悲心,把外緣轉為修行的道路。遇到一位財 富及智慧,都很圓滿的人,我們應該思惟,他前世造了很大善業,今日感到如此圓滿果報,應該隨喜,以隨喜轉為菩提道用。見到醜陋的人,心想他很可憐,因為他 前生未修忍辱。見到五官端正的人,心想前生修忍辱,今生感到這樣好的果報,就要隨喜。面對境相好的、歡喜的,不要用比較心,應以隨喜讚歎他的善因;遇到醜 的、不喜歡的境相,應以憐湣心慈悲心觀待,不要存有慢心輕視他。不論面對何種境相,用這個緣修習。尤其同自己程度差不多的人,對方的智慧或經濟上,忽然超 越,比較心或嫉妒心很易生起,這是很危險的,正對治就是隨喜。假使對著境,生起比較心或嫉妒心,應該思惟:我在修行道上,已經有很多違緣,難道我還要承受 未來違緣的果報嗎?他人感得善果,是前生造的善因,應該隨喜才對,為何嫉妒呢!比較心和嫉妒心,對自已和他人有利嗎?嫉妒他人能阻止他人富裕,使自已進步 嗎?乃至今日,一直嫉妒他人,對自己有好處嗎?因為嫉妒讓自己內心不平,並且造成日夜的痛苦,特別是依佛法而生起嫉妒和比較心,就如同要治病而服毒藥。有 些人說有比較心才會進步,但這是一種錯誤。進步是靠精進勤奮而產生,就如入中論說:“一切善隨精進生。”因此,暫時依比較心可能會有一些進步,但是最終是 損失和墮落的主要根源。
  如果遊覽遇到山明水秀,百花盛開的地方,可以將美景的意樂供養諸佛,常應思惟遇緣即能修,無論行住坐臥都在修行。供品 又有屬於自己及不屬於自己,屬於自己的如香花燈蠋等,不屬自己的如大地萬物,還有是意樂造成的。對著一切境能用來修行,那隨時隨地都是最好教授,這是遇緣 即修習。
  一個人若在任何時刻都在修行,不必化很多力量做善事,自然產生更多善業。隨時可以遇到緣,而不加以利用,反而修無意義的苦行。例如把 小錢積集起來,也能成钜富,棄小錢而不顧,卻夢想一夕成钜富,懈怠而不會進步也一樣。特別是不管遇到任何違緣,都要高興歡喜地把它轉為增長修心的助緣,並 希望遇到更多違緣,無此增強的心力,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能體會“遇緣即修習”這句話,對任何境均能修行。
  第四、明一生修法
  攝教授心要 應修五種力
   我們所學的教授,修心七義的心要,總攝為五種,就是五種力,五力在修持時有密切關聯。(一)牽引力。(二)修習力。(三)白善種子力。(四)對治 力。(五)發願力。此是修心次第:推廣白善種子力,而使牽引力增強,推廣牽引力使修習力增強,由此對治力也增強,也使發願力增強,這是因果正義次第。
   牽引力就是下定決心,有了決心,做任何事均能積極、熱忱。一切眾生希求離苦得樂,我應該負起這個責任;尤其為了一切眾生,我要成就無上菩提的決心,這是 最圓滿最強烈的的牽引力。因為如虛空般的眾生,我的責任是無盡的,牽引力就是要圓滿眾生的願望。真正的心態是發願成就無上菩提,發願後要聞思修等。我今已 遇大乘善知識,聽聞修心七義教授,我有淨信力,為一切眾生努力。清晨起床思惟:世間一切都不究竟,我應該學出世法,尤其修心七義法門,盡其所有力量修此法 門。這樣整天做事都很圓滿,不為世法所垢染。經過不斷的思惟,牽引力越來越強,修心七義的修持也會越來越好。
  牽引力產生的主因,是從各個角度 擴展思惟,修持修心等諸法的功德和不修的過患。宿生造了很多善業,生生串習善業,也會使牽引力越來越強大。依持續修牽引力,反復串習修習,這是真正修心的 主幹。假使我們沒有白善種子力,不會有修習力,更不會有牽引力。因此前生種下的白善種子力是很重要的,修習力、牽引力這兩種力量增強,白善種子力的力量也 跟著強大。並且為了增長福德力,學十行法,已生善行使增長不退,未生善行使生起,這就是白善種子力。所以說牽引力、白善種子力及修習力是互相關聯的。
   牽引力、白善種子力、修習力三個最主要的逆緣,是自性我執及我愛執,特別思惟自性我執及我愛執的過失,就是對治力。四力懺悔的對治力與這個有點不相似, 這裏的正對治是我執及我愛執。假如對治力到達某一程度,我愛執及我執力量會大減。好比熱滾的開水,忽然加入一壺冷水一樣,就會平靜了。當我愛執及自性我執 力量減弱,內心穩固任何違緣都不能動搖,不會困難,修心也能順利。所以對治我愛執及自性我執,是非常重要的;對治力增強,修心的修持力也能增加。
  清晨起床,應該對治我愛執及自性我執,行住坐臥也一樣,如果對治力做得很好,同一位我慢很強的人在一起時,就會發現我愛執的功能,我愛執如何作祟。。
   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有位侍者天天說人是非,因為他嗔心蠻重的,其他弟子對尊者說:“請你把侍者趕回印度,他實在造成很多麻煩,而且也不好好服侍。”尊 者不放他回去。說:“這是修忍辱的最好物件。”有時找修心物件,不但不能改變修心,反而變為修成嗔心。我們反覆思惟我愛執的一切過失,他的力量就自然而然 無法增強。
  當你罵一個人,對方一定會反擊,甚至臉紅脖子粗。但呵斥煩惱或找它過失,煩惱會不好意思消失了,甚至反而尊敬你,讓你控制它,煩惱 只有這點好處;當你尊敬它,它反而傷害你,所以對治力是很重要的。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缺點,看別人缺點很容易;正如看別人眼睛容易,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因 為我愛執,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看到也不覺得。上師說法講應斷的過失,弟子聽了都認為是自己過失,能這樣思惟斷除,每天都在增長資糧。有的會想我都沒有過 失,都是別人,就知道我愛執在作祟了。
  最後是發願力,所積集的一切功德,回向眾生,願他們早日離苦得樂,願我因此而早日證得無上菩提。學法能 以五力行持,將迅速積集資糧,也不會有干擾或障礙,很快可以到達目的地。諸佛所演示的法,都涵攝在五力之中,因此五力是最好的修持工具。特別是依二種菩提 心的一切修心,均回向無上菩提,願生生世世不離此修心,不管遇任何違緣,願能轉為修心的助緣。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上述五力,是活 著時用來修持的,大乘往生法,是將要臨終時,有辦法以五力來修持。死有現時根識漸漸消失,此時稱粗分死心,根識完全消失,極細死心未現前時是細分死心,最 後極細死心時就不能緣任何外緣。當我們活著時常常串習五力,在臨終刹那,所有根識都消失,只剩細心識,如果現前好好串習,那時的心識立刻能緣五力,就會觀 五力,到發願力時就能發願,希望來世生在何方,那時發願力很重要,決定自己去處。
  當一切根識消失之後,剛開始生起粗的心識,那個心識,決定你 會不會投為人身;假使今世造惡業,那時粗心識見到的,都與業力有關的境界,結果就墮入三惡道;假使活時都是修行善業,那麼臨終時,粗心識所緣的都是善業。 今生常觀空性,以現量觀空性,以三摩地觀空性,如果突遭意外死亡,無法當下觀空性,腦死粗識現起時,因為前世觀空性,所以能立刻憶起空性,而後以現量觀空 性,刹那證得阿羅漢果。也有粗識生時,雖然是觀空三摩地,無法證得阿羅漢果,直到中陰身時證果。臨終時心識是很重要的,所以好好串習五力,到臨終粗識生 時,能見到淨土,可以發願往生。今生努力串習五力,就有辦法控制自己投生何處。
  修行五力往生法之理總略是,接近死亡或說死有現前之時,應如是 想:直至今日來千辛萬苦所積累的一切財物、親友、眷屬、僕人等不用說,就連俱生以來的身命也將要分離無疑,因此要斷除這一切的貪著,並把自己所擁有的這一 切都唯獨施給三寶和利他的事業。如此想的同時,想我要增強修心之力而使牽引力增強,然後不讓內心散於外境,集中于修心的修持而盡力去修,這就是增強修習力,與此相順努力對上供養,施贈下者,皈依並回向十法行,這就是增強白善種子力。繼續往下想:自己得到如此的暇滿人身,但也造了很多惡業,無益之事,憶起 這一切,猛力懺悔,這就是對治力。並且發願祈禱,從今直至未證得菩提之前,願不離二菩提心的修持,願由大乘善知識歡喜的攝受門中行佛子之行。如此猛力發願 就是特殊的發願力。



轉貼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04964.html 簡體轉繁體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

昂旺朗吉堪布 口授

【頌曰】 攝教授心要 應修五種力

  謂攝持教授之心藏要處,須修五種力也。一曰牽引力,二曰修習力,三曰白善法種子力,四曰憶念力,亦名對治力。五曰發願力。一、牽引力者,即是起心動念之力。先有起心動念,然後有事實可成。起心動念善,則造善業。不善則造惡業。善惡二業,皆由起心動念之中牽引而成。此牽引力,應趨善良。以菩提心,非大善念不能牽引而生故。應遠計一生,或計一年一月,乃至今日十二時中,想我不造惡業,常令起心動念,不出菩提心或善心所中。或於旱起時,作如是思維,或我今生,或今年今月,乃至今日十二時中,我身口意,決不隨我愛執轉,不縱令我愛執,橫行自在,一切時處,常依菩提心而不暫離。每日如是牽引,久久功用自成。伽喀巴云,具足過染心,亦有功德現,謂任起何念,必成何種事業。此心念力,有不可思議功德。二白善法種子力者。依此修菩提心法前四加行而培一切善,即此力也。要之,菩提心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不退。如是一切善種子力,每日應修。三憶念對治力者,於我愛執起時,能憶念此我愛執,常行遮止。彼執若已引生罪業,則追悔仟除。常思我愛執過患,他愛執功德。佛以他愛執功德圓滿成佛。我以我愛執流浪生死。由是遮我愛執,生他愛執,是憶念對治力也。四修習力者,即說修法之緣念。依緣起而修四加行,世俗菩提心等。五,發願力者,願以一切善根,迴向有情,為利有情,而願速得成佛。此五種力,任修何法,任何儀軌,皆攝其中。於修法時發心修學,是牽引力。以資糧田廣行供養,以積福聚等是曰白法種子力。依四力懺淨等,是憶念對治力。修暇滿難得,乃至大菩提心等,是修習力。發願迴向,是發願力也。一生之修法,不離五種力。一日之修法,亦必具足五種力。故五種力,為澈始澈終之教授心要也。修習力不可思議。噶當派大德云,修已無難事。如治者斷者,人以為難,彼經修習,技藝成熟,則不謂難。修心者,亦復如是。串習他愛執力熟,自然愛他,如昔自愛。自他相換,亦不謂難。修心成就,乃可作菩薩行。菩薩捨頭目手足亦由修習力成熟,故能任運利他,而作難行。彼捨頭目手足,如折樹枝,毫無損害。此常人所難,而菩薩則易。佛過去為菩薩時,睹五百人泛海傾溺,自化為大龜從海中負五百人出,五百人得救。大龜倦極人眠,為萬億微蟲縷蟻等之所啖食,其痛至劇,因自夢中驚醒,行復人海,而自念言,此諸微蟲,隨我人海,必不幸存,於是心生悲憫,即捨此身,飼諸微蟲。此是菩薩常修自他相換法,為利他故,不惜身命。常人目為難行,而菩薩行之,輕而易舉。無他,以修習力成熟故也。佛一世生為乍阿商人男子,乍呵,過去曾生數子,均未長養,及得此子,倍深憐愛,命名曰乍阿女郎。乍阿商人復航海溺死。天竺之俗,凡子須操父業,此子長成即問其母,我父操何業,母痛夫溺死,又愛子故,不欲其子復事航海。即誑之云,汝父以販柴為業,子即販柴,而獲厚利。諸業柴者,心生妒忌,群相訶讓,汝父從不業此,汝何得今操此業。子受訶,還家,以所獲盈餘金錢八枚,供養於母,而說父昔果操何業。母又誑云,汝父販糧為業,子即改業販糧,仍獲厚利,為諸糧商之所妒忌,訶讓如前。子復受訶還家又以所得盈餘金錢十六枚,供養於母請母再說父操何業。母復誑云,汝父實販珠寶,子復改販珠寶,仍獲厚利,復為珠寶商人之所妒忌,訶讓如前。於復受訶還家以所得盈餘金錢三十二枚,供養於母,請母真實說父究操何業,我將繼續而操彼業,免為旁人所姍笑。母悲泣云,汝父生前操航海業,坐是溺死。吾今曾真告汝,惟不願汝復操彼業。子違母命,即往航海,母以雙手牽挽子衣,堅囑勿行。子推母倒地,絕裾而去,遂乘船舶,飄流海上,至一島嶼,其上宮殿莊嚴,有八女郎容顏美妙,而處其中,請於入住。子留一日,鼓棹而去。又至一島,亦宮殿莊嚴,有十六美妙女郎,而處其中,延子入住,子復為留一日,仍鼓棹而去。復至一島,其宮殿倍麗於前,有三十二美妙女郎,而處其中,延子入住,此間極樂,過此將遇凶險,請勿再前。子仍為留一日,不聽彼勸,復鼓棹而去。至一大島,島上有大鐵圍城,子入城後,城門自閉,於其城中,得一大屋,屋下一人,有大鐵輪,旋轉如風,而磨其頂,頭目腦髓,四散紛飛,慘痛呼號,不忍聽聞。子問其人,此是何地。汝以何罪現受此報。其人答曰,此是孤獨地獄。我以生前撻母,自罹重罪,而獲此報。子聞說心驚。自念我曾推母倒地,得勿亦受此報耶。爾時聞空中語云,已作業者,應即受報。語已,大鐵輪從彼飛來,橫磨子頂,子時痛極,想我今者,其痛難忍,彼諸眾生,或有罪業與我相同,彼受此報,必不能堪,我今已受報,並願為諸眾生代受此報。此念起時,頂上鐵輪,忽然飛去,孤獨地獄,立時消失。此子以金錢供養其母之功德,感得諸美妙女郎,留住善處。又以推母倒地罪業,感受孤獨地獄大鐵輪苦。然此於終是佛過去生中所化,以大善根故,以鐵輪磨頂時,仍能憶念眾生,修行取捨,以此功德滅無間罪。又佛一世,生大熱地獄,與大熱地獄中,另一有情,共挽一車,其車紅鐵熾然,近之膚體焦爛,佛與彼有情,挽車不前,則有大力鬼,以鐵蒺藜而擊其腦,彼有情疲憊不勝,佛心生悲憐,願代彼有情獨挽此車。大力鬼詈言,彼作業自受,汝何得代,即舉鐵蒺藜擊佛,佛立死。死後,即生兜率天中。此是菩薩於地獄中善修取捨,以此功德,生上界天。佛化大龜,負五百人出,捨身飼諸微蟲,是菩薩難行殊勝。佛為乍阿商人子,以一念力、於孤獨地獄,滅無間罪,是菩薩懺罪殊勝。佛生大熱地獄,以饒益有情,生上界天,是菩薩積福殊勝。菩薩依自他相換,於一切時處,常修取捨,修習力熟,能成種種殊勝。故修習力功德,不可思議。又發願力功德亦不可思議。修菩提心者,應發為利有情,為成佛之願。願力如馬之轡勒,可用以定馬首之方向,以達大菩提也。修習力,發願力及餘三力,皆攝於一生修法。限於未死以前,至臨命終時,應如何修。

【頌曰】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彼行氣功,呼黑拍,破頂門之往生法,不如大乘法往生殊勝。此以五力為資糧,而成往生。彼無五力,徒修往生法者,如鳥系腳,雖飛不遠。又惡業未淨,雖獲往生,而非善處。故修往生法,須依大乘,以五力為重也。於往生前應先知死相。觀察死相,其法甚多。死相決定,則修往生。若未了達死相,自無從修起。或死已到臨,修已無及。藏中習俗,於死相未判明時,先以生時貪中所獲財寶,供養布施及放生等,修遮死法後,如仍無望,則依白法善種子力,於未死前,為之集福。大抵供養布施放生等,廣積福聚。行如是者,生前勝於死後。彼及生作者,得以白法善種子力,轉諸不善業,而為善業,自能往生善處。若行於死後,則轉業較難。在昔印度鹿野苑中,有一居士,居積致富,所獲財物,悉易黃金,裝滿七瓶,而營七窖,分別藏之。臨命終時,以愛戀窖金,故世世受生為蛇,蟠在窖中,守護其金,曾不暫捨。至佛出世,此蛇業力,漸得輕減。因悟我受蛇身,為守金故。若以此金布施供養,我則不受此蛇身。彼時已知有佛出世,於行路中,獲見一人,蛇遂人立而言,懇求其人,導至佛所,以一窖金而為供養。佛集大眾,受其供養,並為說法,蛇聞法,欣喜信受奉持,復以餘六窖金供養於佛。於命終時,頓脫蛇身,得生天界。此蛇以白法善種子力,生前集福故,得往生善處。西藏有一喇嘛,貪著生前所獲財物,密以麻囊,儲諸錢物,藏壁孔中。死後受生為蠍,即居囊中,護其錢物。後別有喇嘛,住其舊居,聞壁中常有播錢聲音,發壁得囊,見蠍以爪握其錢,牢不可釋。此蠍彼蛇,事同一律。然蛇得度,而蠍未得度。以蠍無白法善種子力故,不能自拔。何況往生善趣。依大乘修往生法,先須白法善種子力,為之積福。次以對治力,懺除罪業。曾受密乘大灌頂者,應請大德於未死前,重受灌頂,滅除違犯密乘等罪。未入密者,則依四力懺除。如是作己,自心清淨。於清淨中,心得安住。想諸事,皆已摒擋,時至即行,了無留戀。若貪著此身,不能遂捨者,此時,應思維此身諸種過患,我為此身造諸惡業,我為此身,乃有煩惱,我為此身,常受痛苦,我為此身,常害物命,如是思維,此身應捨,不足戀也。凡貪著此身,不能捨者,死後墮入蟲類,不可不知。如上以對治力懺除罪業已。次以牽引力生菩提心。自誓死後,中有我識不稍與菩提心相離。復次以發願力,願一切有情,所有死苦,皆叢集於我,我一身而成熟之。我代彼一切有情,獨受此苦。彼一切有情之苦,及苦因,皆獲遠離,而得安樂。通常發願,往生淨土。修心菩薩則異於彼,而發如是大願。復次,以修習力故,如法往生。世間有於將死時,強令趺坐,手作定印者,名曰死威儀此可不必。當如佛般,涅槃時,右脅而臥,左手直置左腿上,右手作枕,以掌承頤,無名指微觸右鼻孔。此時乘風修取捨法,隨風息安詳而逝。如是往生,決得生殊勝善處。如本論造論者伽喀巴,求生地獄,而淨土現前也。又修心菩薩,臨終惟修取捨,不必再緣空性。以取捨是菩提心,具殊勝善力故,決得生殊勝善地。過去有母女二人,同墮水中,母願女得生而已獨死,女亦願獨死出母得生。母女均以此一善念,俱生兜率天中。何況修心菩薩,於臨終時,興慈運悲,勤修取捨,以菩提心廣大善念,乘願往生,遠過母女功德百千萬億,其受生殊勝善地,自不待言。凡內道往生,略有五種。下士夫以皈依三寶往生。中士夫以出離心往生。上士夫則以現說菩提心往生。過此,則通之空性者,安住空性往生。更上則以金剛乘成就而往生。修法者於往生時,即用平時常修之法,而求往生,不必另覓他法。以常修之法,串習力熟,易得用故。此中大乘往生,是用修心教授故應以五力依修心法而往生也。頌說之威儀。即指右脅而臥等,非於此外別有威儀。


轉貼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04968.html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六時修法 震撼人天 --- 摘自慈法法師開示之《觀經四帖疏》

六 時 修 法(摘自慈法法師開示之《觀經四帖疏》)


善開王意,食能延命,戒法養神

過去說如法行是為休息行,過去人累了修一座法反而輕鬆了,現在人卻因為修法修累了去睡覺,所以現在人修法不如法啊,修法應該是越修越輕安,說閒話才累人,修法也是彰用,真越修越清淨。

去年我們打七的時候,到後期大家都感覺到輕安,大概到八九十天以後,大家感覺到輕鬆,越打越輕鬆,但是輕鬆的時候該結束了,開始時死去活來的,印嚴師還專門寫個發願文,怕大家有什麼崩潰因緣吧,中間又寫一次發願文,後面輕安了,結束了,有好因緣,那真是再打個一百天,因為六時修法能得大家嚮往的局面,得輕安,撩倒就睡著,站起來又行,睡得真是透得很,用不了三分鐘,這一排人睡得香香的,沒有一人睡不著覺,再失眠的人撩倒就睡著了,真是睡得好唸得好,所以六時修法特別方便,過去有成就的人沒有不六時修法的。

所以這一時修法啊,說我一夜坐四個小時,你成就不了,你坐八個小時你也成就不了,所以過去六時禪定修啊,密乘中最講究這個,如若四法一坐,有違緣了,以前我有點因緣,聽他們這麼說,要是這六時中就有一時還得重新,現在修法不得串連功德,得串連功德,違緣不會現前,就你已覺受不現前了,要還戒還法於壇,你還債還了,還了重新求,現在可能是弱一些,我見一些善知識拿這麼厚一堆法本,我說你修哪個法呀,「有時間再修」,我說你上哪修也得重新修,我聞了,有聞思就可以了,過去怕機會很難發起啊,像這樣參學的大德真太苦,一個法都修不進去,法本越多,他對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薄,法義越來越淺薄,所以法不可輕求,求了必行,像我們學這個法也是一樣,不可輕看。

[疏]失苦亡憂,致使顏容和悅也,上來雖有七句不同,廣明禁父緣竟

決定得不可思議的利益,包括後效應都是不可預測的,我在那年打七時候說,我說我不管你現在怎樣,一年二年以後你看你的因緣,你扎到哪兒我們不管,只要你堅持下去,你看你自己的後世因緣,後面的因緣,現在我管不了,因為啥?現在因為你用心不等啊,真希望大家可以實踐實踐,因為不是六時修法,法不相續,要不是六時串習,就像每次都要從山底爬上來一樣,每次爬都很累,因為六時修法就是不間斷的,就像你站在某個高度上再往前走的感覺,日日心裡感覺特別強,但你要說不六時修法呢,感覺到每一次都從下面爬上來的,爬上來又下去,又爬上來了,就是這麼一點感受,一直不能增加那種新的法義,包括唸佛,就是說佛力不可思議,那我光用佛力行不行呢,那你五八識上可以在果地上安住,但六七識上怎麼用呢,你不得不觀察呀,你不觀察六七識,你這個現前的分別,你現前這個執著何以安立,你不得不開發呀,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無修修處,那你五八識真正的安住在這個上面,知道彌陀果德的回施與你這本覺究竟清靜處無二無別,那再來看看你現前這個六七識,何以作何以為呀,做惡做善肯定是虛妄,肯定是幻習,這個無作作無修修處何以作何以修,一定要審思,你要不然還是丟失現前利益,那只有舍報的時候才得大利,才能真正的皈命,現前不發起這種正念,所以唸佛十萬不會怨枉的,昌宏師說唸佛唸得怨枉啊,要是別人不念我念,你得福報跟別人沒關係。

四個小時為一時,親近過能海法師的人就知道,能海法師就六時修法,禪宗的很多大德都是六時修法出來的,以前放光寺提倡大家說準備夜不倒單的干,捆幾個傢伙受不了了,人的身體有極限性,但六時修法並不是不休息,他休息的,他若是行法累了,若是身體疲憊了,休息,休息了又起來行法,他就得到一個溫養、串習的過程,這地方一定要審思,要不審思就是我們於法無益啊,那除非你真正的徹底脫離之人,得大善巧之人,要不然佛陀這種慈悲究竟的給予你也不能相應,因為你沒有相應的這種發起,你無記業識也是不能發起,要不然睡著的時候多是無記業的串習,你不能警覺,就念一會,做過去的夢,你醒過來了說這是夢,這肯定是過去的業習串習,那我安住彌陀的圓滿回施清淨,還可能清淨,但是往往有一段時間,我這感覺特別清淨,好比說白天一天思想清晰亮堂得很,以前就是不休息的時候,心裡也亮堂,現在要是休息的時候呢,早晨起來得有一個半小時時間就在過去的業流幻化中,他生這種不願意的東西,還在策動著你,總讓你心中生起點什麼疑意,生起點不舒服的東西,到下面慢慢又清晰過來了,恢復過來,恢復一段時間到睡覺時,又出現那種東西,不承認這不行啊,本來是清淨,現在煩惱了,練一練,他沒有個啥,他不會有其他的,但睡下來的時候,好多東西慢慢它又…,無始以來的業習它又開始遮蓋你了。

這地方就是六七識這個東西,好好的看一看,肯定六七識是魔,五八識是本,五八識這個本不安住在果德上,你肯定沒法修,這決定的,所以一定要運用這一點,要不運用這一點,就是你一點正思維的路子都沒有,正思維路子,就你下手處都沒有,五念門那因地門就是從這下手,你肯定五八識已經給你已經結束了,決定往生已經結束了嘛,你現在眼耳鼻舌身沒個啥東西對不對,下面說意業,說意業正遍知,無所障礙,這個地方是無修修嘛,那第七識就是所謂的畢竟往生嘛,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這就是六七識上的轉化。《往生論》上第一二念門就是在六七識上用功夫,其他地方不用,所以這到八識與九識,九識就是說大悲回向為首,就是阿摩羅識。他的確是直接運用那種大手印的傳承法,很簡單,五念門講得很清晰,希望大家在這有個審思的機會。

現在大家修法無益這種感受特別的普遍,你說「你念阿彌陀佛」,而有些人就習慣修,但你修得沒有路子是白修,會修得一肚子煩惱,一肚子貢高我慢,一肚子苦難,一肚子顛倒,無明的這種危害還一直跟著你,身心不柔軟,真正修法的人身心柔軟,真有善巧威德,要不然我們這個地方,這個時代體現不到這種法義、法味,當然你晝夜不失念,那你真是了不起,如果人能堅持百日的這種晝夜六時修法,人這一生決定有不可思議的轉變,不管任何人,這是決定無疑的。

不行我們再搞它一百天,但是護關的人太累了,護關人要有福報啊,真是要有人發願,找幾個人外面護住,必須把這種種因緣設置好,還是真不可思議,我告訴你啊,這個時代六時修法真正震撼人天,我們那時違緣都是震撼人天的事,那違緣並不是壞事,我當時特別歡喜就是違緣,並不是順緣,違緣越大,這個因緣越殊盛,一些地方六時修法,魔宮就震動,沒有啥好說的。

真希望大家有這樣的因緣,哪怕你自己也好,什麼也好,你唸佛也好,報佛恩也好,你光空手報佛恩,你怕報不上佛恩,你說我睡大覺報佛恩,你要真心安也是報佛恩,就怕你心不安,人家看到你這個睡覺的傢伙,人家不養你了,這地方害怕了,你報佛恩報得沒地方養你了,苦了,真能做到六時修法真了不起,真是了不起,你這個心智都有個突變。

實際想回來,就是個發心問題,整個打七一開始就是個發心,一直到結束,你要維護這個發心,決定圓滿,你不維護這個發心,中間發生業障,一個業障一個業障,這是必然的,修法的過程中,表現自己無始以來業緣的過程,那整個就是那樣子,啥樣的因緣都有,啥樣的心智都表現出來了,實際平時的心智呢,隱藏再深的東西那時都激出來了,就是那面目全體的暴露了,再光彩的,啥樣的東西都有,這個地方不是哪個人的事,大家都是如是,都是如是的。過去禪堂加香就是這樣的,加到最後就是基本上都沒有休息時間,因果法上決定功不唐捐。

佛在經典上舉這樣的例子很多的,說人專注,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種串習,現在我們修法之所以不成,就是六時修法的這種間斷性不能成就,你頭腦一熱,一暴十寒,當時一聽還挺好的,就要發心,但是真正做一段以後就不行,真正要有機會,可以試試六時修法,若一日二日七日,人人會產生大的變化,大的飛越,沒有啥好說的,那是不開玩笑,再有正確的方法環境引導,這個六時修法也不是不休息,只是休息調整開來。

以前昌宏師說他跟在這個山上有一個喇嘛在那就是,他一陣看人家在唸誦,等一會看看休息了,一會又開始唸誦了,他是六時唸誦,必須的,你要沒有真言唸誦,你不是六時唸誦,你還不能成就,串習嘛,一天分成六時,晝夜各是三時,四個小時是一時,就在這四個小時之內,必得有個修持,修持一座,或者一座半,最少是一座法,就這麼說,這四個小時中間必須得有二小時修法時間,最少的了,你好比說我修二小時的法,我休息二小時,那麼再修二小時法,再休息二小時,你必須這麼做,就是這樣,就像雞抱卵一樣,你不能把它涼掉了,涼了那雞子就抱不出來了,不是不休息,休息,他把休息調整好了,修法時間要比你休息時間要長一些,這樣就是說它串習力就成就了,休息得特別好,人精神狀態也好,他就入法了嘛,因為他六時修法,打破了你的正常思維與生活習慣,說你那個正常的思維不成立了,在這裡面打七的時候,大家那個苦,苦在哪,就是正常的思維沒有了,你想,你想我就整,你想就想跑出去,就想我出去玩一玩,放逸放逸才好呢,就把你打碎了,把你正常的這种放逸,我的意識徹底擊碎了。

能海法師他都是六時修法,他都是夜不倒單,並不是說我要夜不倒單,他修大威德,他修到那狀態了,他非得是夜不倒單,他一倒單,一睡睡八個小時,完了,下面要傳法呢,那他這個串習就這麼串習出來,這是必須的,那要不是這樣,你跟正常人一樣,你怎麼有,你有異威德方便你從哪來的呢,別人睡覺你也睡覺,別人吃飯你也吃飯,甚至比別人還貪婪一點,你給別人施威德,啥樣威德呀,所以老人家一綁,綁了七天七夜,開始就,那痛苦一熬出來就開始六時修法,實際過去比丘也是要求六時修法,出家人現在都有這樣的條件,在家人做到,的確是太難了,有,難哪,他要為了生活,要工作,還要照顧家庭,你不相信你只要說六時修法,保證天人都歡喜。就這麼說,你成不成就不要管了,你只管做就對了,那真不可思議,過去打七都是六時修法,加香,一直加到就是晝夜就,一覺進去了,二個小時嘛,中夜二小時休息,實際就叫你串習,不是不讓你休息,休息的要恰當,你看我們現在一睡,十個小時,八個小時休息出去了,有時還感覺到不過癮,白天還再睡會,那沒法行,四個小時也不允許,不允許,你想像就幾個小夥子開著車去了,說我們就干他一天一宿,八小時下來了,第二天再說唸佛,你們念,我是再也不幹了,所以人想像的都是好,真正做的時候還是挺辛苦的。


轉貼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izrINeOYGRr2xfll_8UdEA--/article?mid=1470&prev=1520&next=1448&l=f&fid=18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頌解 --- 能海上師

能海上師: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頌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頌解
  錄自上海佛學書局《能海上師全集第三輯》:之四《普賢行願品頌解》

  禮讚
  根本總禮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余

  初二句觀無限空時,是中一切諸佛是所禮之境,普遍平等性智之大觀也。後
二句我以清淨三業共一切有情平等遍禮無余,是能禮人之賢德也。如是一頌,
總示普賢殊勝法門有三要點:一者般若,生佛平等觀智隨時生起;二者律儀,
刻刻慧心照察三業,離過清淨;三者趣定,遠離慢傲動擾,謙卑自警。此屬根
本道行,亦根本之禮法也。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上慢、下劣
慢、邪慢,是為七慢,禮折慢幢也。

  觀力身禮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此明廣大殊勝增進之禮也。即平等智力等顯發,乃至究竟廣大清淨故。威神
力生起有三:一者由前根本修行之三要點所生,二者由佛菩薩加持所生,三者
由定果色所生;乃至能普現一切如來前也。後之二句,明修行之次第也。或觀
一身一佛、三身三佛、七身七佛、三十五身三十五佛、百身百佛、千身千佛、
乃至百千無量俱胝剎土微塵無量數身無量數佛,各各以次增修令其廣大清淨,
攝心緣境,成就深細微妙之三昧力而達心佛眾生平等之理故。

  信解心禮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一尺之鏡現千裡影,一室千燈光光無礙,一琉璃盛多芥子,重重無盡,各各
互入,各存自體,安立恰當,同時相應在於一塵之中,如一帝珠海印,復現塵
數之佛。各各佛身各處菩薩眾會之中,觀增廣細。第三句法界者,心所緣境,
從小而大,從簡而繁,從略而精,一塵乃至重重無盡,往復顯映。深信諸佛充
遍自心法積界,自身遍在諸佛面前,如鏡鏡影,不即不離,依智顯現,深信諸
佛與自心平等如空而無盡。

  復次,此一頌,應與前頌次第合觀增修。此下讚禮,亦應攝合身禮所明、次
第增修。又有大知識者,科此頌為意禮。以信解心佛等齊、遍滿圓明著心智,
是無上敬禮故。

  讚嘆口禮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讚佛甚深功德海

  從一身口乃至剎塵,剎塵無盡,法界充滿,各各有情,一切種類,皆以如海
音聲,各出無盡妙善言辭,盡其時劫,讚佛甚深功德。德量無盡,時劫無盡,
殷勤讚喜之行,亦無盡也。
  復次驕慢不禮,身之災也;自讚毀人,口之大患;讚佛讚人,致大吉祥。次
第成就無為功德。

  供養
  資糧成就之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攓,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此供養者,有三頌。今初二頌,顯事供以攝理,後之一頌,明法供養為最
勝。事供者,斷我所愛,積集勝福資糧也。妙華攓者,表種種波羅密內外妙行
莊嚴供。伎樂者,表神通成就供。塗香者,別解脫戒、梵行成就供。眾寶傘蓋
者,表八正道具足供。不為煩惱渴日之所犯故。復次,最勝莊嚴具者:歡喜樂
聞,耳莊嚴;妙音說法,項莊嚴;功德名稱,瓔珞莊嚴;妙臂善施,臂上環釧
莊嚴;開合妙義契理、無漏無 失,指節攓網莊嚴;定足如意,足之莊嚴。以如
是等修行成就而為供養故。

  復次,最勝衣者,柔和忍辱衣;最勝香者,杜多功德香;末香者,精修別解
脫戒香,燒香者,宏揚戒法之香;燈燭者,般若行証之供養。如是等種類復多
(如大經中廣說應知),皆是表示資糧答中、最勝之資糧修行成就,為供養
也。如是供養之理,總有二義:一者斷我所愛,消障增福;一者厚積資糧,般
若正道穩快進行。是故廣大造修此等成行之資糧,高顯堅固如須彌山而為供
品。過現諸佛、領受洽心,未來諸佛顯明大行次第。

  願行相資勝解供
  所謂大乘之大以此入道開悟 雖觀行未深而不執習見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廣勝圓滿次第資糧道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此最勝之法供也。廣大勝解、上大乘見道之主點,深信諸佛、上迅速成道之
勝因。普賢行者,即是廣大菩提圓滿道願,亦是修行具緣強勝有大力之修行。
願行相資,見真信淨,乃一切諸佛決定成佛之殊勝資糧。我今勝解深信精修而
為供養。依此明大義,滅我見,得次第,蒙加持,資糧道全。

  三、懺悔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煩惱為因,身語諸行為緣,惡業為果,障道受苦為報。息煩惱,精戒行,痛
恥惡業,自然循道無苦,修行成就亦自不難。否則趕路殺人,漏池無用。悔過
心無委曲,自在如如。佛言懺悔得安樂,安樂乃進道。道者,戒定慧道、乃諸
道品,能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等。

  四、隨喜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遠離無欲,好愛功德,是善根之首要,必須信念,深忍樂欲,隨喜勝進。功
者,功能,亦說作用。德者,確能二利不虛。隨喜者,凡屬能作自他有益無損
之功能作用(亦稱事義),莫不相與合順,內生歡喜,遠離我慢嫉妒;亦復道
眼廣圓,若世間知見之所為,若根本道知見之所為,若殊勝道知見之所為,乃
至究竟道知見之所為,凡屬功德事義,普皆隨喜,不嫉不妒;視他人善若己有
之,平等大觀,離疑昧苦,晴空朗照,意地光明。

  五、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法輪者,成就多聞之勝緣,多聞者,思修之本母也。而且法輪動轉相續,發
生正法光明,世間幽暗一時破除,無量人天種因獲果。生起成道修行,止惡興
善,無盡因果功能,廣長普被,利樂無窮,不可以算數譬喻量知也。燈者般
若,所有世間通達戒定般若之善知識,乃至從無始時至今時一切如來,普皆勸
請轉大法輪。無上妙法輪胎者,普賢圓滿之大願行也。為自多聞,他種善根,
法光破暗,流演無盡,必以此入門也。

  六、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此之諸佛,並攝一切菩薩善知識登,彼一期化度事競,則現涅?。佛般涅?,
世間大苦,黑暗無光,諸行顛倒。是故勸請久住世間,利益光照,大乘發心固
應如是。若就自分以說,善知識難遇,況佛菩薩。一旦幸逢,親近應久,法輪
光照,見聞熏陶,由聞決定,起正思維,次第捷實,善巧不錯,法理法行,說
修成事,法隨法行,不隨自師,有進無退,所作克成。然須久久不離,功德乃
生。如是等義,是加行道中最要深知勤奮而行。《菩提道次第論》及《法蘊足
論》,言之更詳細,務必親近。

  七、回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回向者,所有斷除驕慢之禮佛,斷除自讚毀他之讚佛,斷除貪染之供養,斷
除障道罪行之懺悔,乃至請住成就親近之德,法輪成就多聞之利,隨喜他善自
照己失,各各V微之道行,種種深厚殊妙之功德;如是等再再回觀各各所為,是
否有益於眾生,合理於佛道。佛道者,即是下文之三門,亦是普賢圓滿願行之
大次第也。

  以上依雪山傳承分七支,是修一切前道加行之總要。總要者亦可稱為普賢,
在密部各種主伴儀則之組織,莫不攝入此七支之法要,無此則不普不賢,不成
軌式。又此七支各有專修之法,所以消除違障,補充順緣,理事不缺,正修如
願成滿,行者注意。(以上前行七支競)

  復次正宗者分三,所謂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回向佛道。以此自義成就,他
義成就,回觀成就之得失,而生後來佛道之斷修作用故。今初,常隨佛學,分
三,境、行、果也。

  境中分三
  一、學修總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一切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此學修之總則:一、學佛者,以佛為師表;不取一切偏邪淺陋、一事一技之
長為師表。二、學佛者,以普賢圓滿次第行願法門為修行決定之法門,門門深
入;不執一門為究竟,一法為圓滿。三、學佛者,應禮讚供養承事三世一切諸
佛如來,仰祈意樂圓滿而速獲加持究竟。又法供養者,感動諸佛之意樂,而起
化身化語化境之事、更妙更速,有不可思議之加護也。

  二、快速方便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承上諸佛意樂加持,更修自心欽佛樂法之意、而生勤奮勇敢,故能作超劫之
快速。更加普聚資糧,盡三世諸佛所學而不讓,隨普賢圓滿次第之勝行而無簡
無缺。是故多聞遍通三世如來已得成就之成法,三藏九分究竟方便而入道;不
苟簡,不偏蔽,不自師心,不隨庸俗;以如是等義,善修意樂,日必六次,別
有修行儀軌。意樂生,學必成,穩速不退。初學者善知善能,必可速得成就大
菩提也。

  最後事義分二
  一、親近諸佛
  所有十方三世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此承上隨學而來,開示求學依止之法要。一、不局一地一處,不井蛙,不蝶
性。二、必隨大眾和合學習,但眾必戒德清淨。三、時常習近不離,一次不預
法輪,則缺一類方便善巧。更須主者妙德莊嚴、會眾莊嚴、覺樹莊嚴。多聞學
習,親近為首,近師之法,此為全備;乃至成就智通,往十方淨剎、親近菩薩
賢聖究竟大覺如來、承事供養,圓競佛果。但必從初、次第依止實在事義學
行,否則但言說耳,思之思之。

  二、教化眾生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普利眾生一亦不舍,賢德教化次第究竟,其義雲何?初則遠離世間愁憂災患
惡道諸苦,乃至人天聖道涅?常樂,乃至能得大乘普賢不思議解脫法門。雲何不
思議解脫法門?以利他而自獲法利,是故亦雲甚深。無我為正。不說斷自煩惱
而自煩惱不能存在起用。是普賢二利之妙法門也。

  行中分三
  一、願行要點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修行為証阿羅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雖經三大阿僧祗劫,不嫌久遠,不以貪易
忙亂成事,實則阿僧祗劫同等現前一念也。此第一要點。中間生死隨墮何趣,
不舍普賢大願,以此堅念持心,成就宿命種子,雖墮不退,必得普賢菩薩救
拔。是第二要點。願得常在人中受生,出家得戒。大般若經說,南洲人有十六
種殊勝,堪能現生証得大般若;出家受戒不犯,亦有十六種殊勝之條文也。是
第三要點。淨戒者,別解脫律儀也,是迅快成佛利他之大方便也。垢、無知見
聞隨喜之罪,破、已作加行之罪,穿漏、犯根本之罪。無垢、破、穿漏中,必
當依師學修。僧中行持,輕命重戒。見持戒人,恭敬讚揚,承事供養;見破戒
人,不作輕視,惡心罵責。照察己身功過,實是利他無上資糧,非但自利。是
第四要點也。

  二、說法利人
  天龍夜叉鳩?茶,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佛以一音說法,有情異類等解;化身、化語、化境,皆可開悟有情。然初學
為人,則以口說為易。要知說法非求自顯,但欲益他。悲誠無染,學修有次,
不執己見,不隨自語,慈願說法,通達異類。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何故須
說,為報佛恩,正法久住,勝心護教,遠濟未來故。

  精密証解分二
  一、一切波羅蜜妙行成就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法究竟名波羅蜜,說六、說十、說百、乃至無量,佛自在說。大乘道圓滿
行之別名也。或說到彼岸,或說度,學必勤修精進貫通諸波羅蜜也。清淨者,
即是斷修無垢之般若也。(如《金剛經》,慧行法等說)如沉水寶珠,諸波羅
蜜中最為上首。復次,有行無願,渡海無方;有願無行,數他家寶;願行相
資,決成佛道。又菩提心不忘失法,如《菩提道次第論》、及菩薩六次瑜珈
等、及余專修儀軌甚多,擇宜而修為要。又此願行連貫修行,亦即是普賢行願
之體道也。如是願行不離,再加妙行,克成大功更穩更速,是故後之二句必當
重視,是諸功德根本之教也。此中無余滅除者,障與垢;一切成就者,種種妙
行。所謂障者總有三,如《瑜珈》二十九雲:一者業障,二者煩惱障,三者異
熟障。言業障者,謂五無間業、及於所有故思造業、諸尤重業,彼異熟果若成
熟時,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業障。煩惱障者,謂猛利煩惱,長時煩惱,由
此煩惱,於現法中,以其種種淨法所緣不能令淨,是名煩惱障。異熟障者,謂
若生處,聖道依彼不生不長,於是生處,異熟果生;或有生處,聖道依彼雖得
生長,而與其中異熟果生,聾馬+矣愚鈍盲聾暗啞,以手代言,無有能力解了善
說惡說法義,是名異熟障。垢有三種,《瑜珈》八十九雲:於弊下境所起貪
欲,名為貪垢;於不應嗔所緣境事所起嗔恚,名為嗔垢,於極顯現愚痴眾生尚
能了事所起愚痴,名為痴垢。復次障者,屬惑、業、果、三種所起,皆名為
障。垢者,皆屬於煩惱所起。障垢者,修行之斷依,能斷者是成就道果之勝緣
也。復次妙行有三:所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即是遠離一切十惡行故
意,名為妙行。又可欣讚行名為妙行。又感樂受果行名為妙行。善巧方便能勸
勵他名為妙行。習近善人能住善趣名為妙行。又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
作、由三因緣名為妙行。此依根本教義所說也。若依殊勝乘所說者,此不思議
解脫境界普賢行願,是為圓滿無上之妙行也。然於根本妙行若五學無修,而於
殊勝妙行決不成就具足,是故一切妙行皆須學修乃至成就也。
  二、甚深般若証解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惑者,六根煩惱及二十隨、乃至見修所斷、五鈍、五利、十使,悉由三惑為
主。業者,由三義故說名為業:一有作用故,二有行動故,三有造作故,即是
語、身、意三業也。然此中業者,謂業縛,業障。若由串習諸惡,於諸善法心
不能入;又由諸惡業生諸惡趣,長夜受苦所系不得自在;或生邊地無三寶四眾
處所;有發邪願、入邪教、受邪論等,於佛正法不生敬信;如是等,皆名業
縛。業障者,謂五無間重罪業障等;雖暫欲出家尚不能得,何況能獲沙門果
証。魔境者,於五欲境顛倒不明,返復窒礙生諸困苦。如是等惑業魔境,若世
間道、若出世道中,並皆不為所困,自在解脫。世間道解脫者,猶如蓮花不著
水;出世道中解脫者,亦如日月不住空。
  果上真實利他廣行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自利學成,果上利他。平等悲心,真實拔苦與樂,遍空時而無盡也。
  以上常隨佛學之總結,以下發起大乘利他五道之門,以恆順眾生為主眼。

  大乘接人之道有四
  一、對於有情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以平等意志,無我具悲,於彼有情慈喜無逆,隨順物機,布施愛語,引導進
道。來日雖長,精進益他無厭。此是大乘接引對人之總道,亦是成佛始終不易
之大方便也。尤必自身精進,恆修普賢願行諸支無缺,而成彼利行同事之功,
令彼增上圓滿無上菩提。

  二、對於同行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對於同一信行之佛徒道眾,不別遠視親疏,常喜集會共住,以時以處,有益
合聚。如教如儀,增進德行。六合相親,動止依戒。厚人薄己,水乳無分。一
切戒行願志,互相導引。教授教誡三學,互作增益。一切願行同修而依普賢大
願次第綱領。六和者,身、口、意、戒、見、利,六事如戒不違也。

  三、對於善知識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行人最大利益,即是善知識;最大損害,即是惡知識。此之分別遠近,為修
行上道之第一步。初一日鬧錯,日日月月年年、乃至永遠不會不錯。親近之方
法應當善學。普賢願行者,是修行圓正次第支分具足之實踐究竟可靠之大方便
也。雖學識至高,而不得隨行方便,終在門外,於道無關;以故須要普賢圓正
知識,口說、身相,顯示多方,再再磨琢而能普賢。如是入道之首,導行必
須,大道長遠,師德必備,擇師之道,經論廣說,行人善知。既得好師,和會
勿離,令師歡喜,是依止法之總要也。

  四、對於如來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殿堂蘭若,定中夢境,面前觀修,他方勤見,常不離佛及諸菩薩大眾。見必
承事、禮讚、廣興供養,成就福德資糧。求佛教誡,益智除惑,快速成道。如
《俱舍頌》雲:「於三無數劫,各供養七萬。又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
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
  以上教觀,成佛功德,依親近禮讚承事供養等、為修行功德之要點也。親近
佛眾,猶如染色熏香,久成深厚利益。又須精進承法,如汲水喻。故言盡未來
劫無疲厭也。
  以上對人法競,以下作事之方雲何?

  大乘應事之方有二
  一、住持正法修習法藏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永永持佛教法,宏宣菩提正道,圓滿普賢無垢大行,而復常勤精進修習,隨
時劫以無窮。謂依善士、聞法正思、隨法行道。於斷惑証真中間修行應知之法
相、義相、証相,各各次第善巧,恆常精進攝持有方;以此勸勵教導,顯說正
法,光揚覺道,引人趣入菩薩諸行次第。施教、自修,悉能究竟,深入無我清
淨普賢之道,盡未來劫常恆如是。是大菩薩之所應作也。

  二、於苦海中成功德藏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諸有者,三有九有等,所謂欲、色、無色等類差別;有者,惑、業、苦、存
在之力也;令諸世間生死相續,流轉集行者也;又稱身見事、顛倒事、隨眠
事、愛事、貪嗔痴安足處;有垢、有毒、有所攝、墮苦集者,皆名有。我願於
此三界九有之中,修習利他福智,而復成就自分功德。修福者,初之四願;修
智者,常隨佛學,內心隨喜功德,外緣請佛住世、請轉法輪,如是恆久精進不
息。然能次第成就無上功德之藏者,必籍一心禪定,所以生起一切通智之根
本。般若者,斷惑成佛之母,以此為因,出生利他方便,自他解脫,乃至無盡
功德法藏,莫不皆依般若得成。問:何必於諸苦海中集積福智獲功德藏耶?取
其策發精進成就迅速也。無盡功德藏者十:信、戒、施、聞、慚、愧、智、
念、持、辯等。《華嚴經》中說。此十無盡藏是真正自利堅固之道也。非此亦
不能成其利他之正行。

  大乘見道
  明見佛道大事因緣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大乘見道略分三:
  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所謂見諸法實相也。
  見利他功德,我私過患。見平等行,無我正知也。
  見廣大佛剎無量諸佛,莫不恆演無上菩提道行。了佛大事因緣也。
  初句一塵者,表一事、一理、一物、一有情也。隨舉一事一理一物有情體
上、各各各各次第普觀,一一含攝盡法界乃至塵剎法界之事理而無余。次句一
一剎有難思佛者,各各俗諦事上、各各普具無量覺(佛)法,難可思議其數。
第三句,如是各各覺體之上,復有無量眷屬含攝之覺體。第四句,如是主伴重
重之境上,一切皆作有言無言之教,同時相應具足顯現,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成就修行無上菩提正真之道,所謂大事因緣親見也

  大乘修道有四
  一、成就多聞及廣辯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此嘆修道深廣汪洋,橫遍十方諸剎如海,修速疾力故,豎通三世時劫如海,
修普門遍入力故;修行親近師佛如海,普修智行力故;經歷往來國土大眾如
海,修威神普覆力故;在如是各各如海境界之中,精進修行復經劫海,修行殊
勝莊嚴無邊福德力故。此見修道中修行成就之淵深博大,非常人心量可測。以
此觀思忻慕深勵殷勤,發大願,立堅誓,作修行之鉤,成道之炬,亦為成就究
竟之總相,非空談也。

  明四辯成就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此隨上文,以無盡時方國土親近剎海諸佛,所証所得,依佛四無礙辯法輪為
上首,成就一切利生之大用。四句各次分別四辯:
  一、一切如來五語(真、實、如、不誑、不異)清淨,亦法無礙辯也。謂於
諸法諦理所屬、名詮、自性、體相、功能、作用、因、緣、果、等,如是總別
同異,數類如實,五語自在,分合無差,潔白無垢,不壞不雜,圓滿寂靜,義
妙詞妙,初善中善後善,聞法者如彼親見導師,得調伏之自在加持。

  釋何故修行一言之義辯
  二、一言具足眾義。海藏奇珍雜寶,隨潮音而示現種種。旨趣因由、及旨趣
中旨趣、因由之因由,明法理之所以然,教實行之究竟方便。如雲何估修行?
因度眾生,度生必自大覺,欲自大覺必籍聞思修行親証,聞思修必依戒定慧
入,由三學道品而得親証解脫,遠離眾苦,究竟常樂我淨。復依自証解脫經
歷、如教不差之知見,而令眾生得大解脫。諸佛大事因緣出現世間,悉亦如
是。於是法理、中間、先、後、教也說也、學也修也、見也行也、解也証也、
若事若理、若顯若微、分合同異、初中後道、入住出証、境行果等,皆是如來
親修自証,無病無雜,無難易行,成就必定,世出世間,見聞得利。是超世間
之妙說法輪,亦名義無礙辯。
  隨諸眾生意樂,顯宗示道,施設言詞,三支五比,(三支者宗、因、喻。五
比者體、相、法、業、因果。)自意樂為,折伏驕狂;不知令知,難行使行,
重三再四,樂說無盡,慈心施教,利他歡喜;名辭無礙辯(多分開示隨行之
道)。喻如一法之上開示初中後道。(設如答解受戒之法)舉例如下:
  說明此事此法本體如何。(出離心及授受)
  何故須要如此作為。(取得堅實無表,後日生起修行成就之作用故。)
  應具備何種因緣條件。(律無遮難,順緣具足。)
  應從何方、何處、道程次第成就。(如離俗、尋得處所、師承、親近、出
家、求戒。)
  求請何處、何類、何人、如何授與。(某寺、某宗、某大德、授予比丘或沙
彌等戒。
  必須了解所依之決定,時間、事、物、人、法等。(何時得戒、和尚、阿獬
黎、衣具、砵等。)
  如實過去、現在、及與將來、種種是處、非處、總說、如何快易、不錯、無
難、究竟所依之道。(得戒後,首先學習、依止、親近、五夏、十年、二十一
種五法、次第登。)
  依上法式,隨機施教,使彼聞者,明悉前後所作,有利無利,具見勤勇,樂
道歡忻,成就出離殊勝因果,名辭無礙辯。
  四﹒相應無礙辯者,隨彼法、義、言辭,流出各各聞說相應稱心之辯。分別
有三:一與聖意相應;二與正法相應;三與聞者意樂相應。一一相應,流出同
佛辯才,法輪運用,廣大無邊,如海無涯。此中妙辯,分之又七。
  一者應辯。上同佛法,深入人心。
  二者捷辯。語言迅捷,直達入衣裡,法義深淵,反思無盡。
  三者峻辯。言詞銳利,高顯精微笑,轉聲輕妙,世智莫測。
  四者無謬辯。三支如量,無過具理,宗有九過,因有十四,喻有十過﹒三十
三離。
  五者無盡辯。一字萬年,無間無息,理相百千,有科有次,開合同異,三時
並顯,性空緣起,三觀 十玄,窮劫莫盡,因言遣言。
  六者義味豐厚辯。義聲如雷,清徹遠近,聞之易解,有數有事,莫不信服,
次第不雷,親切樂聽。
  七者最上妙辯。超世間論,隨世間理,群機眾疑,簡言道破,開智深入,歸
趣菩提。欲成就者,定力是依,念持為緣,慧為根本,正信必具。
  法輪四辯者,如來家風,諸聖諸佛成就利生悲智之大用也。應當悲心具願,
多聞善學,不愧佛子。初辯之學,重在名數諸法性相等。次則解了旨趣因由,
究竟所歸,是在義辯。三者隨行方便,要從具力實修中出,勿但談空據理,必
能多方演出俗諦法義事相,人情物理,五明並用。後則大機大用,輪刀入陣,
捉斬自由,與奪隨意,相應功成,名相應辯。必待定、念、持法、般若為主,
信乃具力,成就願志。

  証深智力轉妙法輪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前之四辯屬廣般若,此顯自修甚深般若。以此為因,能成如來妙辯內藏功
德,得深理趣無盡言海。理者法辯,趣者義辯,妙法輪者,後二辯。我以方便
力、菩提力、成就甚深智力,普能趣入一切如來妙辯,恆轉大海法輪。

  二、成就解脫及威力有二
  一、時劫自在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前頌遍入剎土佛眾,顯廣大極多而無礙。此攝長劫為短時,十世一念,以表
無盡深遠而自在。証得如是深廣圓通之念智而作佛事,亦解三阿僧祗劫修行之
怖畏也。

  二、成就如幻解脫威力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我以成就三世十時為一念之智,証通一切諸佛念智。亦常入佛境界之中。佛
境雲何?即如幻緣起,與如空解脫,如大般若七八兩會廣明。由如幻十喻三昧
及如空三三昧而入所証二諦真如,以此出生種種神變威力(十八變等),內証
真如,外通神變,助成法輪度生自在之用。總明說法人必當趨重成就內証,為
說法利生之要。不只事半而功倍焉。

  三、嚴淨諸佛國土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依以上多聞廣辯及如幻解脫威力之深修德用,而為佛地之清淨莊嚴。謂於三
寶法輪事理之上,極深細乃至極廣大,復遍於十方三世之中各各事理之深細又
深細、廣大復廣大;如是一一事理之上,而能各各相應分別、重重顯示、清淨
其間之倒失、表明其間只功德、指其是處非處,如沉水珠能清濁水,顯明佛土
塵剎理教法輪之種種莊嚴,是曰莊嚴佛土。若初修業者,成就大小道場、經堂
蘭若、奉佛安僧、著衣持砵、身作法幢、報恩成人、孤身苦修、住持宏宣、光
揚佛教、如是等類,皆名嚴淨佛剎。是學修果道之致用,亦初業人由此進道之
殊勝利資糧也。

  四、親近一切如來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我皆往詣而親近。
  從今以後乃至未來世中,凡以般若智燈照世間者,次第所作,出家、苦行、
降魔、成道、轉大法輪、究竟涅?、覺悟群生之知識如來,我皆往詣彼處、親近
修學、助道轉法,是降伏自內隱微之我慢、隨喜他方廣勝之功德、增益己所不
能、學習彼人之方便善巧,是修道中最極重要就之大門也。
  大乘無學道有二
  內體大行十二力具足
  初自在果力八種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t疾周遍神通力者,事業之通力自在故。普門遍入大乘力者,種種身語教化
自在力故。智行普修功德力者,方便智自在故。威神普覆大慈力者,波羅密行
隨欲自在故。遍淨莊嚴勝福力者,嚴淨佛土事功自在故。無著無依智慧力者,
根本智自在故。定慧方便威神力者,發起之根本自在故。普能積集菩提力者,
總一切功德自在故。
  此無學道菩薩在修行道中、所成就之八大自在力。或稱為菩薩十力。十力
者,開定慧方便為三。如是八大自在力者,必依下頌四力為因素故。

  次因道四種亦稱為體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服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一切善業有三:世間十善業,出世無漏戒定慧三學,利他六度四攝。如上一
切,皆是菩薩二利世出世間至善應作之業。但此善業之上,勿令小有我法執著
之垢,依金剛般若法門、慧行方便等,滌除清淨之。
  復次,善業上所依附之我法習氣、清淨之方便者,在時時覺觀,慧照貪嗔邪
見等諸煩惱之相;若能識相,則能依法擇滅,是慧行入道之根本法則也。
  復次,煩惱之生,多由外魔境界之力;若能降伏魔境,則惑業冰消,舉體清
淨。降伏之法有二:一者覺觀,識破則無;二者明理,色空不二,當體是空。
又須道品方便分別次第行之,乃堪得理應事。
  復次,普賢諸行力者,聖道圓滿次第之大方便也。由彼智見,改觀境界,故
名不思議解脫。改觀境界雲何?謂轉人為我,利人即利我,損人即損我;依此
理論事修,轉依有力,深入忘我,成平等大觀,起大圓智照,消伏外境魔事不
依常法;由此於理於事,各各妙觀無礙,所作利生成物、自在具力,十力次第
現起。然必根據此四力為因、為體,尤重普賢次第之門為方便入處,所謂見行
相資、勝進無難。故稱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也。

  二、外行用海八大成就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內成自在之力,外現八大作用,作用深廣難測,故喻如海。以此事業功能之
力,清淨莊嚴諸佛剎界。接引解脫一切眾生,為眾分別演暢諸法性相,引入修
行証得甚深之道,清淨一切自証利他行上微細之垢,圓滿從初至後、依宿命隨
念智通,如現了知前後所發二利勝願、各各悉皆成就。佛以佛為師,最後大覺
之際,一剎那得受十方諸佛一時灌頂加持,成就佛佛功德智能具足無缺。以報
恩故,時作親近供養剎海諸佛,如是從初至後,各各精進深修勝行,雖經劫
海,無厭不疲,亦無中止。此最後一句,更宜善憶,具足隨行。
  總結
  因果不二究竟之道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如是總結修道之法。以諸佛各各差別最勝菩提之願,為自修之願道,願道成
滿,則佛道究竟,因果一如故。又諸佛各各差別願道,此普賢大願莫不並攝;
是故修此普賢行願、即同諸佛願道,所証菩提、等同諸佛菩提。故稱佛佛道
同,三世如來悉以普賢行願成大覺故。故必以此義為修道之總歸。

  現前回向有三
  一、尊高智行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能代父母之勞,承父母之業,稱為長子。普賢行願菩薩宏宣正法、嚴淨佛
土、救拔攝引萬類有情、上體佛心、下行教化、代佛宣勞,亦稱長子。對於人
人慈悲、事事善巧,故稱普賢。前後學修之善能功德,皆當歸宿於此,並令滋
長成就深厚。此之成就,慎願、健行。慎願者,殷重尊敬普賢願道、勵力學
習、以此發生圓妙之次第、而成後得勝智之用。健行者,精進穩快無失,成就
有義,而速獲修行之願果。是皆表顯諸佛之智行,以人表德,以德成人。誰能
依此修行利他,即是如來長子,引導後來,所以勉仁奮志,不自輕小之意也。

  二、自他清潔無染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前示尊高之智行,此顯清潔之體事。尊高不潔﹒則成慢狂盪放逸之行,非
智行也。智行者,必三業恆淨,萬行潔白,住處清淨;如是亦曰自體三業戒見
清淨,乃至威儀養命之一切行為清淨;遠離五家,非處不入,剎土清淨。如是
普賢智慧,悉是屬於律范。並非希奇巧妙,真是希奇巧妙,故稱普賢,亦稱為
智慧。應當時刻回首照顧。

  三、觀摩証入之師表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恆無倦。
  尊高濟人,自體動靜清白無垢,是為普賢慧行。成就一切上下諸根有情,發
起無上菩提勝心者,是文殊師利之願。文殊願多,然皆攝歸無上菩提。自修菩
提,導引未來悉發菩提,是文殊眾願之總相。(《千砵大教王經》中,有文殊
十大願文,正恰合現在修行之用。)此行此願在於經論,及他遠近隨機教化,
示現化身、化語、化境,有無量嘉言、勝事、奇觀,足以感發吾人身心,陶噷
習氣,憤志勤勇,制伏懈怠放逸。應各隨意攝持觀摩對治,為人演說事像導
入,稱為像教,止惡興善,心領無言。是故造塔、供佛、拜讚、莊嚴、稱名、
念德、皆同此意。
  後時回向有四
  一、修往生資糧回向
  戒定慧不息也
  一我所修行無有量 二獲得無量諸功德
  三安住無量諸行中 四了達一切神通力
  五文殊師利勇猛智 六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往生不難,難在不具資糧。若備資糧,隨願定生。此中分別,照頌文次第:
  一、 依戒定慧修修行,成就無量解脫大力,則不為生死煩惱而生往生障
阻。
  二、 依實行六度無量利他功德之大威力,則不為一切業障所障。
  三、 安住無量諸行中者、定力也。不具定力,則臨時發起掛礙、希望、恐
怖、而生障阻。
  四、 具神通力,則能預知時至,且能譴除非天、非人、倒引、羅剎等害。
  五、 文殊勇猛智者,菩提心引力也。是往生之正因 。力弱則不至,偏差則
入他途。必勇必智,善修久修。
  六、 普賢行者,往生之彈射升舉力也。無此力必墮落。力弱則不至,動轉
則易途,亦同前說。
  如是六大往生資糧,隨其各各種種,皆是缺一不可,亦非臨時可以急辦購
買,請人幫忙亦要自己多分有力,不能一味靠人。是故最後一言說「隨彼一切
常修學」者,精進無盡之意也。

  二、解脫死有成熟法身
  先說法身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法身者,法界清淨功德之體也。於中分別有二:一者清淨自體,有情本具。
二者依法顯証,法行為體。法雲何?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行雲何?
即此五分法隨行解脫之力也。是稱根本之教。別有殊勝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之法
者,即此普賢行願之門也。然此法門亦並攝一切根本教義,是三世諸佛成佛共
同遊履之道,是故三世諸佛莫不稱嘆如是法門。如是根本殊勝之法,能証清淨
真如無我本體。法即是身,依法成身,通曰法身。如是應當回向一切修行之善
根力,而令成就普賢勝行,即是成就本體法身,解脫死有。

  次解法身之解脫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若欲命終之時盡除一切怖畏迷途、倒引顛墮、各種習氣魔業、死時障礙者,
必當注重前說資糧之力、及佛勝願撥取之力。
  阿彌陀者,此雲無量光、無量壽。亦是無量諸佛相同,各各之清淨空性法身
之本體也,遍空時而無盡。普賢行行人修証之法身本體:與佛光明光光相照,
稱為面見如來;光光互入,稱為往生安樂剎土。雲何而能互照互入耶?由佛慈
悲大願之力,行者普賢信行之力,有不思議之加持攝引,亦同體法爾相應故。
問:未得法身諸中下品,雲何可以往生耶?此是阿彌陀如來大慈,悲愍群小無
上方便普攝之門。若稍具信行之人,佛亦撥濟不舍。問:往生隨時皆可,何故
必待死時?往生者,亦名光明攝引救度。必須二種光相應。佛光遍在一切時處
(如母憶子),無時不應;若無應者(子不念母),攝照無功。必須自証真如
(法界體亦法身也),或善死舍受,或一時心一境性,清淨光明乃現。其時若
具信知,則此剎那光顯,必得相應鉤合,十念為多。信者信佛,知者不迷、決
定,是為法身超死有之要義也。別則密教中廣示光明往生法多,聞者要得灌
頂,故今且止。又諸四部《阿含》、及別解脫戒律藏、定道禪經、釋迦本師教
諸弟子種種方便,令修光明觀証之法頗多。行者善體佛教,大心尋求,攝修盡
善。

  三、解脫中有成熟報身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 利樂一切眾生界
  中有身者,死後生前中間所有之五蘊也。生前習氣剩余之作用故,由彼內身
外境,隨習氣發動之力,變化不定。彼所緣境,除特殊習業所現不同外,總略
為二:一者無見無聞;或在黃沙暗雲風濤震吼之中,求依著而不得,恐怖漂流
不息。二者隨習氣力見諸愛、嗔、境界如生,然不暢意,彼方不相應合故。復
多自種外現各種可怖有情,倒引鬼神,擎捉打殺,壓沖吞食,追逐無邊曠野長
河廣池之中,如人魘夢,變相萬千,剎那多狀,應接困疲,不得安息,恐怖萬
狀。若善修習普賢等行諸修行人,由習氣力故,所現多是自他二利之事,決無
上說恐怖障礙之事。而復本具光明,得佛接引,見彼淨佛國土莊嚴,發起自心
勝信愛樂,普賢大願。乘此信樂之中,勝心願力一時得成,勝境親見,歡喜無
疑故;乃至悲心廣發,利樂眾生之類,一切功德圓滿無余。

  報身成就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花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復次,見彼佛國大眾咸皆清淨盛德莊嚴。以此忻慕感動功能修行習慣,自心
內發淨潔莊嚴之想。復賴彌陀願力加持,乃至自體變生殊勝大蓮花中,形貌或
同大眾,或似先修之本尊清淨形體,威光莊嚴,報身成就。面見彌陀,禮讚同
樣,親近承事,聞佛說法,開圓只見。佛光加佑,陶噷細習,潔白圓滿一切功
德。現前得佛授記,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解脫生有成熟化身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相明)無數百俱胝
  智力(力明)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生有者,謂彼中有有漏習氣流浪漂沉,逢緣受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
類生有,顛倒入胎,胎獄受苦,出胎恐怖,忘失先路,由迷積迷,輾轉增苦。
如是生有身者,是從顛倒趣入輪回。化身道者,以利他力而顯化身化語。悲心
起用,非從業力。此中分別有二:一者相明身,所化身形無數,作利益於他之
相。一這力明身,所化智力廣大,教化攝他,成就有情利益之事。引經以明
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三》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意生身分別通相。我今當說。諦聽諦聽善
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雲何
為三。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進相。得三種身。大慧。雲何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
第四第五地三昧樂正受故。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
現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大慧。雲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
八地觀察覺 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門無量相力
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
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入一切佛剎大眾。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法自性
性意生身。大慧。雲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謂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
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大慧。於彼三種身相。觀察覺了應當修學。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非我乘大乘 非說亦非字
  非諦非解脫 非無有境界
  然乘摩訶衍 三摩提自在
  種種意生身 自在華莊嚴

  此顯佛壽無量之因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此是總攝前後化度之願無盡,亦顯壽命無量之因也。

  功德有九
  一、功德殊勝較量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此之二頌,初顯無邊供養之大功德。次則較量如是功德、不若聞此殊勝願王
功德之一念之信心,及一念渴仰菩提之功德。何以故?此普賢行願者,是大乘
法門之家教,是佛佛共同成佛要訣,通達不思議解脫大華嚴經一切三昧門、一
切陀羅尼門、前後次第、諸道方便,乃至俗諦善法,無不並示。若誰聞此殊勝
妙行,信心渴仰,依法起行,決定成佛。但極難聞、難信、難行。此顯見聞信
仰發心之益也。

  二、現生及臨終往生之功德
  (親近善知識)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前較信聞之功德,此顯具願修行之功德。分三:一者遠離惡知識者,是斷善
根之利器。惡道之引導人,近之則必遠善親惡,見惡行惡而不覺知。如是親近
善知識,以普賢圓鏡照察,擇不受其顛倒,是人生大幸也。二者既離惡友,親
近善友,真實加修,願中最重三業淨行、正教正見、現前不入邪途犯戒,死時
無畏,死後亦永離惡道之險也。三者臨終正願,願與願合,感應不虛,如前三
身中廣說,自然善生成就。

  三、他生勝報之功德
  (附有勝生功德頌) (附有十六殊勝福德)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接前文言,具修普賢行人,未即往生者,現生健康身強,福緣善具,壽命
延長。死後乘願再來,生嚴浮提人中,續行普賢大願不久必成。何以故?嚴浮
提人具速成佛之殊勝種行故。如《大般若經》中說,嚴浮提人有十六種殊勝福
德因緣,能於現生証大般若各種功德故。
  附 勝生(壽命)功德頌(出律藏中)
  「入胎一、住胎二、與出胎三、三時正知不顛倒,母愛四、父德五、福享全
六,具戒七出家多親屬皆良善八。身全壽康九、正見具十,身心調柔十一、心
安定十二,眾中賢表十三、毅力雄十四,色身莊嚴十五、解脫易十六。」
  附 南嚴浮提士夫特殊福德十六種(出般若中)
  特能殊勝親近供養如來等。
  特於般若波羅密、能起作意(生趣味)。
  於無生法忍、能得。
  於所應(能)作之菩提、及能作菩提諸法,能無所緣。
  十善等、及無色之修習悟入,易作易得,特別超勝。
  鄰次諸天。
  自能鎮伏諸魔勢力。
  與導師及相同之士夫共一處住。

  學處悉皆清淨,一切事相具足方便善巧。
  具足成就如來種性(悲心,菩提心)。
  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諸波羅密等)。
  與波羅密反背(自利)方面、心意不生。
  色等及俱有之觀察心非熾然生。
  波羅密法普攝能正知。
  一切圓滿成就能得。
  正等圓滿菩提,相近轉成。

  四、消滅罪障之功德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此顯消滅業障之功德殊勝也。佛說若人成就五無間大罪者,聞法修行,障重
無功。是義雲何?謂無間大罪成就,是能妨害一切有情多分善根增上,隨增成
辦眾罪惡行多類惡業。以罪境罪行作用流傳廣遍故,故稱無間。如他之有情以
此因緣輾轉造行惡業不息,皆由自身造因惡行而生。彼之罪行又令他人輾轉生
罪,如是自分罪力亦隨之增長無窮,無間無息,頭緒紛縈,無從拔濟,無方遮
止,橫遍豎通,隨時空而無盡也。是故必以遍空時無盡之有情上,發無盡大行
大願而對治之。問雲:如是大罪一念速能消滅耶?由彼造因是由無始一念無明
故,今亦由一念覺明之願力,故成對治。譬如千載暗室,一燈剎那而除彼暗,
明破無明頓然顯照故。

  五、勝生出家成道之功德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初顯勝生功德同上所說。次明成佛三無數大劫,最後之百劫修相好,相好圓
滿,坐菩提座。此中因相,多攝律中威儀功德感發,亦說為別解脫微細果德圓
滿具足。次明智慧圓滿者,總攝三智。初一切根本體智;次一切道種智,或稱
道相智;三一切種種智,或稱相智。三智圓覺,稱為大覺。內降諸魔,定道具
足故;外治外道,慧力具足故。不為魔外所治,堪受三界人天供養。亦是戒定
慧三學真正圓滿具足功德也。

  六、究竟成佛功德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服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接上所述,以悲愍眾生苦痛故,速詣道場而証菩提。以勝靜慮降伏魔眾,以
如實平等無上正覺轉大法輪,所謂証得一切有情皆具如來智慧德行、而不自
証。本無眾苦,悉由貪嗔我慢而生苦痛。四十九年開曉愚昧,無說而說;乃至
分身萬類,普利一切含識之倫,成佛究竟。

  七、凡情難思之十法行功德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証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上說聞信渴仰、現生臨死、他生勝報,乃至勝生出家、降魔成道、法輪無
盡、普利含識、一串相續之功德,如實輾轉輪次效用發生之理。今則更顯入門
之到。十法行中,隨取一門以為入處,皆得成就大願。若並十法行而行之者,
其功德果報唯佛親証難言。此人決定獲得無上菩提之道,成佛無疑。十法行
者: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
九思維、十修習。
  八、念誦之特別功德
  若人誦持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此顯十法行中讀誦功德,最易亦圓。若能一轉成就願中所有成佛善根始終功
德,而且無間常誦,余九法行亦能隨緣次第而興,乃至一切具足。若以此念誦
功德回向世間,自他滅罪增福,修行資緣成辦。在家增長財祿壽考,無病身
輕、安祥自在、眷屬如意、碩德莊嚴,凡是世間好願一切皆成。

  九、回向三有往生淨土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此總回向。以此勝行無邊勝福,自分不享,回施諸道沉溺五欲造業受苦之一
切有情,消滅眾苦,速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成就種種功德莊嚴。
  吉祥圓滿

  此頌文解釋者,
  釋迦如來教下比丘弟子法名能海,於己醜年在峨眉山磚殿普賢願王裝藏開光
法會中講演,隨行作釋未競,會畢下山,無暇續筆,乃於辛卯年八月、在北京
德勝門外黃寺資福院圓成之。維願自他,依教行持,次第不錯,精進不怠,直
至成佛,永無退轉。作者自識發願如是。

  上海佛學書局《能海上師全集第三輯》:之四《普賢行願品頌解》



轉貼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izrINeOYGRr2xfll_8UdEA--/article?mid=1848&prev=1899&next=1818&l=f&fid=18

懺雲老法師開示錄 對治慾念

懺雲老法師開示錄《蓮音》

對治欲念

眼觀色、起心動念;耳聽歌舞倡伎。眼看舞,耳聽唱,戴香華鬘、香塗身種種的,都是人假相,哪有些真的!眾生就執著。所以就唯識上講:但有唯識、但有識,哪有實在的些東西!我們本來投胎那一天,就是渾渾沌沌來投胎、因為業力所使。胎胞大了,五官都有了,在母胎中就有。母親要是喝熱的,胎兒的頭上像滾水燙的一樣;母親洗衣服,胎兒壓得膨脹出來再壓,都是受苦的。所以小孩兒生下來就哭,沒有一個小孩生下來「嘎嘎嘎嘎!」就笑,都是生下來就哭。人之初、還性本善,漸漸長大了,欲念越晚出現越好,一者發育年齡欲念晚出現好;二者出現的力量很薄弱,很淡薄就過去了,也是好。末法時期有的就濃厚。濃厚就常常有佛法熏習,有咒降欲魔,有佛號、有經典,拜佛、繞佛、打坐種種,自修、大家再同修種種,作種種的觀法:作不淨觀是對待的;作空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都好!

等著把身體看破了,穿什麼衣服,穿的鞋不是高跟鞋、是高底鞋那麼高,越南式的大褲子,化粧、頭髮種種一切,完了,說這是中國第一小姐,這是見惑、迷惑。中國第一小姐,一下子踩了百步蛇,踩了一腳,百步蛇回頭咬她一口,這簡直就了不得了,百步蛇咬人了,趕快往病院送,趕快開刀,把咬的那地方割下來。百步蛇這方面呢,被人踩了,百步蛇牠爸爸媽媽、百步蛇哥哥姊姊都出來了:嘿!那家ㄚ頭、那小子可惡的,踩我們孩子。兩下你踩我、我踩你,都惹出事情。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天下本自太平,沒有這些。不以為自己穿得怎麼美、自己化妝怎麼美,也不曉得這是西洋人,老祖母那時候說黃頭髮藍眼珠子,活像個鬼一樣,現在人就同化了,西洋人以為西洋人美,黃種人也以為西洋人美,都是隨那個風習,不隨那個就好。要是對達摩祖師說怎麼美怎麼美,達摩祖師根本聽都不聽!無所謂美。你聽老遠像跑的一樣,廁所門一開、進去了,就聽到「澼瀝噗嚕、澼瀝噗嚕,咚!咚!咚!」是小姐拉屎。還有呢,過年吃多了又吐,眾生就這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天下太平,要是看破了就好了。

這些都看破了,不以為扭扭捏捏地什麼穿戴、怎樣摩登、怎麼新穎。英國還有一個著名的女子演戲,演戲為了顯得腰越細越好,用帶子把腰勒得最緊最緊,出來一亮相,滿舞臺全體上千人都喊好。扭扭捏捏的,演完這齣戲下去了,小姐叫帶子勒死了,上下血脈不通時間久了。大家越叫好、小姐越扭,扭扭捏捏地,這齣戲唱完了,小姐就死了。眾生就迷惑顛倒。

要是破了身見,身見叫見惑,以我的身體為見,或是以為他小姐的身體扭扭捏捏的怎麼美,形容叫柳葉的眉、秋波的眼睛、櫻桃小口。百步蛇也是櫻桃小口,眾生就那麼顛倒。要破了見惑就證初果。初果還有欲,還有男女之欲、不過淡薄,可是還有。把欲的迷惑,好比由九十九度減成三十三度,由初果的須陀洹減到相當程度,就是二果的斯陀含、三果的阿那含。三果阿那含、還有欲。等著都沒有了,才證四果阿羅漢。

過去有一段實事:這個小孩聰明伶俐、又很乖,十七歲得病要死了,父母就哭:這麼好的孩子、賢孝的兒子,怎麼我們夫婦沒有福報?孩子正成長、很乖、十七歲,就要死了!這小孩就說話了:爸爸媽媽!我是斯陀含、二果的斯陀含,我現在要回天上,勸父母不要哭。父母一聽:喔!他自己知道自己、他是二果。這就較比好,就解脫。

你看這欲念很難破啊!見惑破了,不感覺過年穿什麼衣服美、或是高貴,也不看他西裝畢挺,也不看她扭扭捏捏、高跟鞋多高,破了這些審美眼,審美那個點破了,就證初果、破見惑,有人掉了鈔票、美金,大家都爭,阿難尊者跟隨著佛,佛說:那是什麼?阿難說:錢啊!佛說:那是百步蛇。見惑要破了那樣就好了。五欲中這個欲也是如此。

見惑破了之後,再破思惑。見惑破了,思惑還要思惟、要想,以為怎麼好;轉過來,根本不想。所以佛門弟子早晨三點半就打板,起來先拜佛、也是運動,接著念楞嚴咒,降伏欲念。接著念佛,念佛一定念到一心不亂,念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時候再發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乃至恆順眾生、普皆迴向。功課最初三拜,心展開;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等著功課要作完了: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能把生滅心要是統理,念念生滅的心就是大眾,能統理一切無礙了才好。這時候每天還要求,早上求韋馱菩薩護法、晚上求伽藍菩薩護法,還確實的。去年前年,蛇好多,還都是百步蛇、雨傘節那一類的毒蛇,廁所也有、院子也有,以至於從門縫進來,以後我說怎麼好?寺裡就提議晚上多念兩遍大悲咒、念三遍祝伽藍,早晨多念兩遍善天女咒祝韋馱,從那以後,很少有蛇了。所以,佛法得要講靈感,確實有靈感,佛經裡處處都是講靈感。從那以後蛇很少很少!以後又出來一條,我就指著OO師說:皈依!皈依!以後就特別乖。


南無阿彌陀佛



轉貼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izrINeOYGRr2xfll_8UdEA--/article?mid=1872&next=1823&l=f&fid=35